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辨析題 |
第 4 頁:簡答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2.A【解析】題干為教育的定義。
3.C【解析】略。
4.A【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
5.B【解析】考查智育的內涵。
6.D【解析】杜威是最自覺、清醒地論證了直接經驗在個人成長中的意義,以極大的魄力將兒童個體的直接經驗加以規范和具體化為課程,并且付諸實踐的教育家。他使得直接經驗進入學校課程,獲得正式地位,與以間接經驗為主的課程分庭抗禮。
7.C【解析】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揚教學民主。
8.C【解析】考試焦慮癥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單純處理好學生的心態遠遠不夠。
9.A【解析】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10.C【解析】本題考查了意義記憶的概念。
11.B【解析】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強調教學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12.B【解析】力求成功者選擇的任務難度適中,避免失敗者則傾向于選擇難度過低和過高的任務。
13.A【解析】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選項中,舉一反三屬于正遷移。
14.C【解析】ABD三項屬于元認知策略。
15.A【解析】心境具有感染性。心境一經產生就不只表現在某一特定對象上,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使人的整個生活都染上某種情感色彩。‘
16.C【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對教育活動具有導向作用。有了科學的教育目的的指引,教育活動和教育工作才能得以正常的開展。
17.D【解析】略。
18.B【解析】略。
19.C【解析】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包括觀察學習理論,交互決定論,自我調節理論和自我效能理論。
20.B【解析】略。
21.A【解析】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的積極作用,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它的基礎是對品德認識的提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