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簡答題 |
第 3 頁:論述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活動設計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三、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皮亞杰提出兒童心理發展有四個基本要素:成熟;練習和習得的經驗;社會性經驗;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
(2)皮亞杰根據兒童認知發展將兒童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思維階段(2~_7歲);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11歲);形式運算思維階段(11~15歲)。
(3)在教育中的應用,要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年齡特點對兒童進行教育。
2.【答案要點】
(1)神學的教育目的論。
一些教育思想家從宗教的角度或從信仰出發論述教育目的,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神學的教育目的論”。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認為:“今生只是永生的準備。”教育目的正是為人皈依上帝,獲得“永生”做準備。在現當代,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法國教育思想家雅克•馬里坦和日本教育思想家小原國芳等人。他們都認為,人有肉體也有靈魂,但靈魂才是人的本質。他們主張回歸宗教教育,主張以培養青年對于上帝的虔誠信仰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
(2)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的基本主張是以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應當依據社會的要求來決定。社會本位的目的論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的特征和要求。
(3)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認為,個人價值遠高于社會價值,因此應當根據個人的本性和個體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持個人本位目的論的教育學家為數甚多,代表人物有盧梭、福祿倍爾、裴斯泰洛齊等人。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往往強調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違背這一本性辦事。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
(4)教育無目的論。
教育無目的論主要是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觀點。杜威教育思想中一個引人爭議同時又獨具價值的方面就是他的“教育無目的”理論。杜威曾經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們探索教育目的時,并不是要到教育過程以外去尋找一目的,使教育服從這個目的”,“我們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個人能繼續他們的教育,或者說學習的目的和報酬是繼續不斷生長的能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