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11.閱讀《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實錄(節選),按要求答題。
師:菲利普夫婦在意外遇到于勒時言行神態如何?其態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請大家把表現菲利普夫婦言行神態變化的詞句都找出來。
生:如我的父親“臉色煞白。兩眼呆直”,母親“神色張皇,結結巴巴地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接近我們!”
師:找得非常好,下面我們請幾位同學來朗讀一下這幾句臺詞。
(陸續叫的幾個同學都沒把母親那暴怒的語氣讀出來)
生:老師給我們范讀一下吧!
教師課前并無這個準備,一時顯得比較尷尬。學生們開始竊竊私語起來。但這位教師并沒有拒絕,而是迅速調整狀態,接著便進入角色,用氣急敗壞的、暴怒的、低沉的聲調讀道:“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讀完后,學生給予了老師熱烈的掌聲。
對上述教學實錄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
A.教師精心備好的一節課。結果卻因出現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而影響教學效果,甚至出現一團糟的現象.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B.教師富有應變能力和教學機智,能夠應對偶然事件,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C.課堂教育教學是一個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過程,教師在備課時應盡量充分地考慮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D.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夠很好地檢驗一個教師的基本素質和各方面能力
12.閱讀《窮人》的教學片段,回答問題。
(當教師順利地按教案教學完課文的第一部分時,一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右手。)
生:前文寫到:“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時間已是深夜,而第三自然段開頭卻寫“睡覺還早。”我覺得這樣寫前后矛盾了。
師:你能對課文提出批判,了不起!誰有不同的見解?
生:我覺得這樣寫并不矛盾,因為漁夫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經常早出晚歸出海捕魚,桑娜等到十一二點睡覺也是常事,她可能已經習慣了,所以覺得“睡覺還早”。
生: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我爸爸是開出租車的。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回來,對他來說到十一二點睡覺不算晚,因為他已經習慣了。
師:你以身邊的事例為依據,很有說服力。誰還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覺得從前文中可以體會到此時桑娜最牽掛的是丈夫的安危,想到丈夫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在海上捕魚,現在又生死未卜,即使她躺在床上,能安心地睡著嗎?所以對桑娜來說“睡覺還早”。
師:你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對生1)你的疑問解決了嗎?
生:(點點頭)文中寫西蒙臨死時,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那她到底想抓什么呢?
師:對呀,既然課文沒有寫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猜猜看,西蒙臨死時想干什么?
生:我猜想西蒙可能看到孩子睡夢中把蓋在身上的衣服踢掉了,她怕孩子受涼,想伸手幫孩子蓋好。
師:你的猜想很合乎情理。
生:我想西蒙可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又舍不得拋下自己的兩個可愛的孩子,她想最后一次摸摸自己兩個孩子的臉。
師:假如你是西蒙.你想對兩個熟睡的孩子說什么?
生:我肯定會含著淚水對孩子說:“寶貝,你們的命真苦啊,是娘對不起你們,娘不能把你們養大,上帝保佑,開開恩吧,但愿你們能遇上好心人收養你們。”
師:老師都被你感動了。讓我們一起用深情的朗讀對他們不幸的命運表示同情吧。(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7自然段)
對以上教學片段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案例中學生的兩次質疑教師在備課時并未預設到,但這位教師清楚地意識到,教師的“教”從根本上說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
B.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該按著預先的設計“走教案”,適當地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需求
C.該教師視學情及時生成,引導學生圍繞疑問各抒己見,培養了學生多維視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D.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思維的成果,熱情給予鼓勵,積極引導,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內容
13.閱讀下面的教學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師:有人說,祥林嫂是沒有春天的人,是的,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我們待會在閱讀小說時會發現。作者刻意把喪夫、再嫁、失子、歸天幾個最關鍵的情節都安排在春天發生,這樣一來,就用生機盎然的春天給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自然背景,有著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強烈的對比,更有力地反映出封建制度的罪惡。接下來,我們就看祥林嫂在春天里都發生了些什么事情。
對以上教學片段的解讀,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將小說主題交給學生,繼而讓學生在小說中找線索,過渡簡明、直接,應該提倡
B.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將小說主題交給學生,學生缺乏自我構建主題的機會,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刻解讀
C.教師讓學生根據“祥林嫂在春天里都發生了些什么事情”這條線索去讀課文,減輕了學生自己構建主題的負擔,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D.教師在將“找依據”的任務交給學生時,學生可以從信息檢索中,體會到自我閱讀構建主題的趣味
14.閱讀《愚公移山》教學實錄片段,完成題目。
師: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為到底愚不愚?大家先聽老師唱一首歌吧。
(歌曲:《愚公移山》,學生陶醉在優美的旋律中)
師:好,聽完了歌曲,也學完了課文,現在大家來展開自由辯論,要求要圍繞觀點說話,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
(彩屏顯示:辯題——愚公愚否?)
(學生對愚公的行為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認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認為中國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正方:我方認為愚公不愚,因為愚公移山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有十分明確的目的,“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對移山的過程和結果都作了考慮。
反方:愚公是愚的,他有勇無謀,不識變通。他雖有堅韌頑強、百折不撓的精神,但他缺少靈活性,不思變通。倘若他當初選擇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遷,易地而居,二山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勞子子孫孫都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糟蹋了他們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三歲小孩;子孫之難,無窮匱也。
師:辯論誰都說服不了誰,但從大家的觀點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就是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但還要知道變通,要用新的方法來完成愚公“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理想。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的行為不能是愚蠢之“愚”,我們的精神應該像愚公一樣的“愚”,那樣我們個人和國家就大有希望了,正像歌中所唱。
(同時歌詞顯示在大屏幕上: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
對以上案例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教師發揮自身優勢,有效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利用歌曲展開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B.從文本閱讀教學,到口語交際教學,轉換自如,展現了教師很好的課堂調控能力,體現了教師的課堂主體作用
C.辯論,不僅給學生各抒己見、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D.辯論式教學,體現了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開放式教學原則
15.閱讀一堂作文課教學實錄(節選),按要求答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A)師:上次作文為大家布置的是寫一篇事物說明文,我發現大家對說明文的邏輯順序、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掌握得還算可以。有一個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和修辭學上的比喻類似,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的運用出來,那一定基于我們對其深刻理解,弄清二者區別的基礎上。今天我們就來弄清二者的區別,學會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讓它們為我們的文章錦上添花。
(B)師:(幻燈片展示打比方和比喻的區別)說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種說明方法:因所要說明的事物和選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間存在共性,故此用來做比。它的目的是為說明服務,為了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某種特征,它只適用于說明文文體。而修辭學上的比喻適用于記敘文、議論文、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體,它的目的多是為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形象性,為增強文采服務。它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類型。
(C)師:大家應該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了。再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詳細解釋一下,翻開《看云識天氣》看第一段內容:……它們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魚鱗……有的像羊群……
(老師通過舉例對照課件的內容詳細解釋了起來。學生們不時地在記筆記)
(D)師:同學們不要只顧記知識點,要理解消化。記好后大家開始自己檢查作文,看你們的文章中有沒有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使用是否正確。沒有使用的同學,看能不能將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
對畫線部分的分析,不準確的是( )。
A.單刀直入直奔教學主題是簡潔且有針對性的導人方式
B.說明教師講課準備充分,且恰當使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
C.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節奏跳躍性大
D.體現出教師重視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