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解析:題干中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婉約派的代表作,風格婉轉含蓄,具有一種柔婉之美。選項中A、B、C三項的作家均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且選項中的作品也均為婉約派的代表作,語言圓潤,清新綺麗。D項陸游為北宋豪放派的作家,作品多抒發愛國之情,風格豪放。故不適合同學們用來舉例。
2.【答案】D。解析:A項中的對聯語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故A項正確。B項語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對應正確。C項對聯所贊之人是李清照,李清照撰有《漱玉集》,并為丈夫的《金石錄》作了后序。對應正確。D項所贊之人是王昭君。青冢據說是王昭君的墳墓,杜甫在《詠懷古跡》中說昭君“獨留青冢向黃昏”。故D項對聯對應的作家作品應為杜甫《詠懷古跡》。
3.【答案】A。解析:A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是艾青。
4.【答案】B。解析:A項為定語后置;C項為狀語后置;D項為主謂倒裝。故選擇B選項。
5.【答案】C。解析:A項,《石頭城》是劉禹錫的詩作,借六朝的滅亡,諷喻現實,寄托國運衰微的感慨。B項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C項,《逢人京使》是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沒有運用借古諷今手法。D項,《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借陳后主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故選擇C項。
6.【答案】D。解析:A項中“風流”的今義一是有業績、有才華的,二是指有才學而不拘禮法,三也可以指與男女間的放蕩行為有關的;而古義一是杰出的人物或功業,二是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B項中的“老大”今義是指同輩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而古義是說年齡大。C項中“舉手”的今義是表贊同,或要求發言時的動作;而古義一是動手,二是告別時的動作。D項中沒有古今異義現象。故選擇D選項。
7.【答案】D。解析:賦,是與比、興并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是將一連串內容上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題中A、B、C三項都運用了“賦”這種手法,而D項主要用了“比”這種表現方法。故選擇D項。
8.【答案】B。
9.【答案】C。解析: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包括多樣性原則、綜合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創造性原則。故首先排除D。李老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從講授法改為討論法,充分體現的是靈活性原則。故選擇C項。
10.【答案】C。解析:A項的點評會讓學生覺得這是教師的變相懲罰,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B項的不利于維護學生的學習探索積極性。D項沒有正面解決問題,可能下次學生還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只有C項既解決了問題。又有利于維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選。
11.【答案】A。解析:學生的要求雖然是教師始料未及的,但教師并未因此亂了陣腳,而是迅速調整自己,進入角色,及時化解了課堂突發事件。并未造成課堂的混亂。
12.【答案】B。解析: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應該只是按照預先的設計“走教案”,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主體思維的發展,關注學生對文本的拓展,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需求。
13.【答案】B。解析:這種解讀直接將“樣林嫂沒有春天”與課文主題相聯系,開篇就將小說主題交給學生,之后的解讀過程就只剩下“找依據”的信息檢索,學生無法體會到自我閱讀思考從而構建主題的閱讀趣味。
14.【答案】B。解析: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故B項表述錯誤,當選。
15.【答案】C。解析:“大家應該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了”“再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詳細解釋一下”,說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一定了解。且課件與課本相結合,過渡自然。并非課堂節奏跳躍性大。
二、案例分析題
16.【參考答案】
這節課較為成功。首先教師將整體感知環節的具體做法設置為“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由于結合了自身體驗,不僅營造了氛圍,同時與結束部分的思考自身生活相呼應,啟發學生要在閱讀中認識自我、關注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成長.自然地貫穿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語文新課標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這就要立足于語文課的根本——語言表達,即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表達和文章特點等方面來領會。在品味賞析環節中,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體描述,隨著與課文內容的近距離“接觸”與領悟,不自覺地移情換位.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不同的學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理解不同,欣賞的角度不同,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會有所不同,教師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學生提出“病狼”的表現也是熱愛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就“生命”和文章的主旨深入探究“病狼”的形象意義,不僅為自己變換教學內容和思路贏得了時間,也使得學生換一個角度、興味盎然的探究文本的深刻內涵。有興趣、有新意的閱讀探究更有助于學生的心靈成長,這樣的閱讀才回歸了閱讀的本質。
17.【參考答案】
錯別字:第②段中“談笑風聲”應改為“談笑風生”;“板粟”應改為“板栗”。
病句:“我們買了五個五仁,三個蓮蓉,蛋黃和板粟月餅。”有歧義,應改為“我們買了五個五仁的月餅,蓮蓉、蛋黃和板栗的各買了三個。”
18.【參考答案】
本篇文章條理清晰。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中秋節一天的行程。從一大早去趕集到臨近傍晚回家,結構很緊密。第二段對集市的描寫也很生動,叫賣聲、胡同里老人的談話、旁邊仔細聽故事的小孩,作者都作了描繪,將集市的熱鬧很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第三段寫小作者回家之后是怎樣度過中秋節的,看電視、吃月餅、賞月,一家子熱鬧的景象也表現了出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中有少許錯別字和病句,望作者在以后的習作中改進。
三、教學設計題
19.【參考答案】
(1)“一里一里鋪過來”“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其來急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極緩,兩相對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長發展極為遲緩,而人類文明的發展極為迅速。自然界各物種在人類的破壞性開發面前。顯得嚴重的不對稱。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有時是好事,但有時也會是壞事,有可能人為地造成生態失衡。作者沒有直接表達類似的思想,但我們從文字中可以獲知此意。
(2)“咬”“呻吟”“骨粉”這都是描述性、形象性很強的詞語,再現了人類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圖景。“咬”給人以直觀的視覺的感受,“骨粉”訴諸視覺,“呻吟”則訴諸聽覺,都給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來,這幾個詞語不應當用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創造性,故意用這幾個詞語來描景寫意,表達對伐樹人的憤恨,所以它們在這種特殊的語境中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類似于這樣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還有“為了割下這顆生滿虬須的大頭顱”“切斷所有的動脈靜脈”“更沒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
20.【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朗讀課文,理解托物寄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培養散文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珍愛自然。
教學重點
(1)了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寫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昧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故事,體會作者的用意。
21.【參考答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歌曲欣賞:《好大一棵樹》。
2.導語:穿行于濃陰之下,陣陣清風沁人心脾。在濃陰下無憂無慮嬉戲的日子成了我們童年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人在大自然中,原來是可以那樣的物我相親,自由自在,但是這一切在慢慢離我們遠去。有那么一棵曾經庇護人類卻被人類屠殺的大樹深深觸動了作家王鼎鈞的心靈。就讓我們去聽一聽《那樹》的故事吧。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播放課文朗讀)深切關注那樹的命運,看看那樹的一生有怎樣的經歷?
2.有人為那樹的故事配了幾幅圖片,請選擇其中的一幅配一點文字。
(出示幾幅圖片,學生任意選擇一圖配字)
3.師生交流自己所配字。
(1)早期的樹:長在泥濘的馬路邊,佝僂、老態,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霉黑潮濕的樹皮層,隆起的筋,縱裂的紋,樹身像鐵鑄就;面對臺風,屹立不動;炎熱夏天,撐開綠陰;給鳥兒棲息之所,給情侶以溫馨,不斷伸展.滋潤土地。
(2)近期的樹:斗轉星移,人們在樹的附近架起了電線,鋪起了柏油路,蓋起了高樓,那樹似乎有些礙事,有人開始質疑這顆樹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那樹一聲不響,仍然釋放著詩意的綠色。
(3)現在的樹:后來由于一個醉漢撞到樹上死了,交通專家給樹判了死刑,在一個夜里樹被從踝骨鋸掉.兩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