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四、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1.(1)材料中的老師做法是不正確的,此教師持有“靜態的課程觀”。雖然說這種課程觀比較有利于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但是一味只從教材出發,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從而易于挫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要根據各科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具體到教學實踐,就是要把原來目標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為目標多維的課堂教學。新課程認為,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
2.(1)在傳統課程體系中,全國實行統一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使用一套統編教材;課程結構和教學要求也比較單一;以學科課程為主,缺少活動課、綜合課。新課程改革中非常強調課程結構的調整,強調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原則、均衡性原則、選擇性原則。
(2)事實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一種新的課程開發策略、一種新的課程變革模式、一種新的課程管理模式,作為對國家課程的補充,作為學校特色的體現,具有以下幾點重要的意義與作用:①完善課程體系;②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③促進教師專業成長;④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⑤充分利用地方和學校的課程資源。
(3)上海市這所中學的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校課程體系范例。這所中學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學校課程體系,把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結合起來,普通課與職業課結合起來,國家課程與學校的特色課程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的課程資源,滿足了不同資質、特長、發展方向的學生的需要。
3.(1)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自發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有:觀念性隱性課程、物質性隱性課程、制度性隱性課程和心理性隱性課程。其中物質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建筑、教室的設置、校園環境等。材料中描述的教學建筑和校園環境都屬于學校的隱性課程。
(2)隱性課程是學生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誘因,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學生主體成長發展的重要精神食糧。因此,學校要重視隱性課程教育。
4.(1)布置這種探究性作業,把問題留給了學生,能夠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形成。
(2)探究學習也稱為發現學習。學習過程除了被動接受知識外,還存在大量的發現與探究等認知活動。新課程要求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學生轉變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知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學習或發現學習是體現學習的真正價值、實現有意義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材料中,這位教師并不否定提出疑問的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課后自己去思考和探究,并將自己的認識寫出來進一步討論,正是體現了新課程中關于探究學習理念的闡述。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