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學生文學、藝術鑒賞方面的課程和環境保護等課程都屬于拓展型課程,大學英語屬于基礎型課程。
2.A【解析】一般認為,美國學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課程》一書,標志著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理論專著。
3.C【解析】學科課程是指以文化知識(科學、道德、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根據題干中教師的介紹,可知是學科課程。
4.B【解析】學科課程更注重組織的嚴密性。
5.C【解析】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自發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如師生關系、校園文化、學風等。
6.B【解析】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課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以及結論的得出,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做。重研究過程甚于注重結論。題干描述的課程類型屬于研究型課程。
7.B【解析】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8.B【解析】學科課程標準是指導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該學科教學的直接依據。
9.C【解析】教科書作為教學載體,是教師教學和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材料。
10.A【解析】課程計劃具體規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程開設順序)、課時分配(教學時數)、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其中,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11.D【解析】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不能離開教材進行教學。
12.B【解析】活動課程是相對于系統的學科知識而言,由一系列活動組成,側重于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如實驗、參觀、表演、繪畫、游戲、手工制作等。活動課程的特點在于動手“做”,在于手腦并用,在于脫離書本而親身體驗,以獲得直接經驗。
13.C【解析】當課程被認為是經驗時,一般特點在于:課程往往是從學習者角度出發和設計的,課程是與學習者個人經驗相聯系、相結合的,強調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
14.C【解析】三維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強調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起積極的態度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課堂教學中,教師加強學校文化和學科文化的建設,有利于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5.D【解析】題干中是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中心觀點。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強調學科的基本結構,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
16.B【解析】完整的課程標準由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五部分組成,其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
17.B【解析】題干中闡述的是“選修課程”的概念。
18.C【解析】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這種模式以目標為中心展開。
19.C【解析】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要求有:(1)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與適用性;(3)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一;(4)理論與實踐統一;(5)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6)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縱向和橫向聯系。
20.A【解析】“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于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五經正義》中“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能見到“課程”一詞的最早使用,但這里所說的課程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
21.A【解析】學科課程是指以文化知識(科學、道德、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其主導價值在于傳承人類文明,強調使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我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都是學科課程。
22.A【解析】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至此,我國的課程管理體制在逐步完善和成熟起來。
23.C【解析】地方課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觀念的指導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經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發展需要,而開發設計的課程。
24.A【解析】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學過程中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
25.A【解析】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26.A【解析】編寫教科書要注重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要注重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反映科學技術最新成果,并要做到在科學性上準確無誤。
27.B【解析】課程資源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28.A【解析】目前在我國,中小學課程主要由課程計劃(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材三部分組成,是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
29.C【解析】長期以來,國家課程在我國的課程體系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針對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新課改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30.A【解析】略。
31.A【解析】泰勒提出,在組織學習經驗時應遵守繼續性、序列性和綜合性三個準則。
32.B【解析】略。
33.D【解析】超出學校范圍的課程資源就是校外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以及鄉土資源等。教學過程屬于校內課程資源。
34.C【解析】課程結構指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課程內容有機聯系在一起的組織方式。它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
35.C【解析】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對教師工作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和把握。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