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7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2.B【解析】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非唯一工作。
3.A【解析】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為教學的其他任務都只有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4.C【解析】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個性,使其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過程。
5.A【解析】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有用的知識,至于學生的智力則無需進行特別的培養和訓練;形式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發展學生的智力,至于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
6.A【解析】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統一、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普遍性規律。
7.A【解析】領會知識是教學過程階段的中心環節。
8.C【解析】略。
9.D【解析】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10.B【解析】略。
11.C【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參觀法的概念。
12.D【解析】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即教學的教育性規律,由此提出的教學原則是科學性和教育性相統一的原則。
13.A【解析】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質就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4.B【解析】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就要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識。B項的說法明顯地將理論和實踐相脫離了,是貫徹此原則所必須防止和克服的。
15.B【解析】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的規律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原則。
16.B【解析】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注意貫徹直觀性原則。
17.D【解析】“學而時習之”是說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它,“溫故而知新”是說復習舊知識會有新的收獲,都體現了鞏固性教學原則。
18.A【解析】略。
19.C【解析】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允許成績優秀的學生跳級,就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20.D【解析】“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中具體運用的結果。
21.D【解析】講授法的缺點是不易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效果。
22.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實習作業法的內涵。
23.D【解析】在教學過程中,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等都屬于以語言傳遞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
24.C【解析】討論法是全班或小組成員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討論前,教師應提出有吸引力的討論題目,并明確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有關資料;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聯系實際,自由發表意見,并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討論結束時,教師要進行小結,并提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5.B【解析】“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的意思是:聽說不如自己親眼看見,只有自己親身經歷的才是可信的,體現了“直觀性原則”。
26.C【解析】范例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原理、規律性知識的學習,它是德國教育心理學家瓦·根舍因提出來的。
27.D【解析】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有:(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2)課程性質和特點;(3)每節課的重點、難點;(4)學生年齡特征;(5)教學時間、設備、條件;(6)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此外,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還受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因素的制約。
28.B【解析】墨子的這句話體現的是量力性原則。
29.A【解析】講授法可分為講讀、講述、講解和講演四種。
30.A【解析】題干是對“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的闡述。
31.B【解析】班級授課制在癸卯學制(1903年)中以法令形式確定下來,隨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32.B【解析】古代教學一般采用個別教學形式。
33.B【解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上好課的最根本要求。
34.D【解析】布置作業的一個要求是作業應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含有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并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因素。D項很明顯的并沒有遵循這一要求。
35.B【解析】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它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積培養學生。
36.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備課的概念。
37.A【解析】在我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設于北京的京師同文館。
38.D【解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因此,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39.C【解析】課外輔導是對上課的補充,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之一。
40.A【解析】布置課外作業是為了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并培養獨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41.C【解析】考試是對學生知識、技能等進行總結性檢查時所采用的一種方式,不屬于平時考查。
42.D【解析】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43.D【解析】“尺子”在教學評價中相當于標準,題干中這句話的意思就說明了評價標準應該多元化。
44.C【解析】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它包括在一節課或一個課題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口頭提問和書面測驗。
45.A【解析】略。
46.A【解析】現代教育評價的理念是發展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
47.C【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個體內差異評價的內涵。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