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17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2.A【解析】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個方面。因此,答案為A項。
3.D【解析】腦干包括延髓、橋腦和中腦,其中延髓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被稱為“生命中樞”。
4.B【解析】腦的反射活動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基礎,實現反射活動的生理結構是反射弧。
5.C【解析】略。
6.D【解析】心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是一門中間(或邊緣)科學。
7.B【解析】人的喜、怒、哀、懼是情緒情感過程,屬于心理過程。
8.C【解析】言語是指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活動過程。語言是人類通過高度結構化的聲音組合或書寫符號、手勢等構成的一種符號系統。語言是社會現象,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言語是心理現象,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詞、句子是一種書寫符號。
9.C【解析】個性心理特征,包括個體的氣質、性格、能力等。
10.D【解析】略。
11.C【解析】略。
12.C【解析】心理的發展可以因進行的速度、到達的時間和最終達到的高度而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表現出個體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起止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的不同進程;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題干描述的正是不同系統發展的不平衡性。故本題選C項。
13.C【解析】“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有兩層含義:(1)教學在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它決定著兒童的發展,決定著發展的內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動的特點。(2)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
14.A【解析】略。
15.D【解析】我國心理學家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孚1J1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25歲)、成年期(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后)。
16.B【解析】整個少年期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心理斷乳期”或“危險期”。
17.C【解析】青年初期相當于高中時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
18.D【解析】任何一個正常學生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的基本階段,但在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等方面往往又千差萬別。這是心理發展差異性的典型體現,這些差異要求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
19.D【解析】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或者說人的高級心理活動起源于社會的交往。兒童的認知發展更多地依賴于周圍人們的幫助,兒童的知識、思想、態度、價值觀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維果茨基指出,兒童在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掌握高級心理機能的工具——語言符號這一中介環節,使其在低級的心理機能基礎上形成各種新的心理機能。
20.B【解析】少年期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
21.B【解析】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存在關鍵期,這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些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種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但關鍵期并不是突然開始和停止的。
22.C【解析】略。
23.D【解析】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不同的態度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不同關系。
24.A【解析】情緒和情感的兩極性是指每一種情緒和情感都能找到與之對立的情緒和情感。
25.B【解析】理智感是人認識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主觀體驗。求知欲是探求真理時表現的情感,因此屬于理智感。
26.A【解析】美感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審美標準對自然或社會現象及其在藝術上的表現予以評價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27.B【解析】從發生的角度來看:情緒可以由對事物單純的感知覺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變性;情感則由對事物復雜意義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從表現形式來看:情緒體驗強度大,往往帶有沖動性,并伴隨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比較內隱,較為深沉。
28.A【解析】情緒和情感是有機體適應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成人在生活中,遇到危險時發出的大聲呼救和恐懼的表情,是進化而來的適應性行為。
29.C【解析】有些感覺使人愉快,有些感覺使人煩悶,這種伴隨感知覺的過程產生的情緒體驗稱為感覺的情緒色調或情調。
30.A【解析】心境是一種微弱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帶有彌漫性的情緒狀態。
31.A【解析】人類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種形式。
32.C【解析】“化悲痛為力量”“不要意氣用事”,即意志對情緒情感的調節作用。
33.A【解析】情緒與情感是以需要為中介的。
34.A解析】道德感是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人的思想、意圖和言行時所產生的主觀體驗。
35.C【解析】略。
36.B【解析】焦慮是由恐懼、內疚、痛苦、憤怒組成的復合情緒,而快樂、悲哀、恐懼和憤怒是基本情緒。
37.C【解析】“急中生智”是在突發狀態下產生的,當人們遇到突發情況時,快速決定,做出智慧的反應,這是應激的過程。
38.C【解析】激情是一種爆發式的、猛烈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意識范圍縮小,理解力降低,易感情用事。
39.D【解析】情緒情感的健康功能表現為積極的情緒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極的情緒會引起人的各種疾病。
40.B【解析】略。
41.B【解析】人可以通過身體姿勢表達情緒,題干的描述屬于人的姿態表情。
42.D【解析】道德感表現在對待國家、集體、工作、事業、學習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各個方面,如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責任感、事業心、榮譽感、自尊心等。
43.C【解析】小明即將進入考場,有點激動或者焦慮,這種情緒伴隨內臟器官和內分泌腺的生理變化,因此,屬于生理喚醒。
44.D【解析】置換,又稱轉移或者移置,是指無意識地將指向某一對象的情緒、意圖或幻想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減輕精神負擔取得心理安寧!斑w怒”就是這個機制。
45.B【解析】美感是情感的一種。
46.A【解析】升華是一種最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防御機制。因為它可以把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擊性沖動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轉向更高級的、社會所能接受的目標或渠道,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
47.D【解析】情緒情感的信號功能是指情緒和情感在人際間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通過表情實現的,通過表情可以推測一個人的情緒情感。
48.D【解析】從發生的角度來看:情緒可以由對事物單純的感知覺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變性;情感則由對事物復雜意義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從表現形式來看:情緒體驗強度大,往往帶有沖動性,并伴隨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比較內隱,較為深沉。高考帶來的喜悅由單純的感知覺引起,體驗強度大,帶有沖動性,因此,D項屬于情緒范疇。
49.A【解析】略。
50.B【解析】文飾,即合理化,指無意識地用一種通過似乎有理的解釋或實際上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其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