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卷 |
第 4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
2.A【解析】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3.B【解析】目前世界范圍內,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
4.B【解析】回憶:對不在眼前的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腦中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稱為回憶。再認: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時能識別出是以前經歷過的就是再認。
5.D【解析】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教育必須為現代主義社會化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現行的教育目的最早的表述。
6.A【解析】課外活動的特點:①活動上的自主性;②組織上的自愿性、選擇性;③內容上的廣泛性;④形式上的多樣性、靈活性。
7.C【解析】198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8.B【解析】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遺傳素質是生理前提和物質基礎。
9.A【解析】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小組活動。
10.B【解析】榜樣教育法即用模范人物和先進典型的事跡對教師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是一種實際、生動、形象的教育方法。
11.B【解析】班集體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有:共同目標、一定的組織結構、一定的共同生活準則和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其中共同目標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
12.D【解析】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于兩種或兩種以上對象或活動上的特性。
13.C【解析】情緒對認知過程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取決于人們認知過程的心境狀態。當人心情好的時候,看到的花,是對他笑的。但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下垂的柳葉,覺得很泄氣。
14.C【解析】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
15.B【解析】任何一個班集體的形成,都會經歷組建階段、核心初步形成階段、集體自主活動階段的過程。
16.D【解析】課外活動是根據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學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間接指導下,來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活動。
17.B【解析】科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每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六個階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層次發展,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習俗水平(9—16歲),后習俗水平(16歲以后)。
18.B【解析】負遷移是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阻礙,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影響。
19.C【解析】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
20.C【解析】由于刺激物持續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嗅覺適應。
二、辨析題
21.錯誤。負強化:主要是讓孩子擺脫厭惡刺激,從而增強其良好行為出現的概率。其實,負強化也被稱為逃避制約或逃避懲罰的反應。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體罰、譴責等),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稱作懲罰。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22.錯誤。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23.正確。教學的意義是,教學是傳播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在學校的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24.錯誤。講授法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思想理念,并促進他們的智能與品德發展的方法。
25.正確。生存教育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性自由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過程。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并稱三生教育。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