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章節習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活動中心課程又叫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兒童中心課程是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和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即以選擇和組織學習經驗為基礎,用兒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問題等組成的課程,其學習形式是通過兒童的活動解決問題。活動中心課程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
2.【參考答案】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構成的課程。
綜合課程的特點有:
首先,打破學科界限,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整體認識能力;
其次,減少了課程的門類,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
再次,從生活、社會的實際出發,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參考答案】(1)改變過于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且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4)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6)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4.【參考答案】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縱向組織是指按照知識的邏輯序列,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形象的先后順序組織課程內容。橫向組織是指打破學科的知識界限和傳統的知識體系,按照學生發展的階段,以學生發展階段需要探索的社會和個人最關心的問題為依據組織課程內容,構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內容專題。
(2)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邏輯順序是指根據學科本身的體系和知識的內在聯系來組織課程內容,是傳統教育派的主張。心理順序是指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來組織課程內容,是現代教育派的主張。
(3)直線式與螺旋式。直線式指把課程內容組織成一條在邏輯上前后聯系的“直線”,前后內容基本不重復,強調知識本身內在邏輯的直線性。螺旋式指在不同階段、單元或不同課程門類中,使課程內容重復出現,逐漸擴大知識面,加深知識難度,層層遞進。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1)我國傳統的教育體系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把傳授知識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壓抑了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因此,新課程改革強調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王老師善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通過“語文課進閱覽室”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在愉悅的情境中,享受學習知識的快樂。
(3)王老師成功轉變了教師角色。在“語文課進閱覽室”活動中,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師生之間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4)王老師引導學生轉變了學習方式。在“語文課進閱覽室”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寬松的課堂氣氛。教師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出發,為他們創設有利于其獲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動思考的環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提高。
2.【參考答案】課程改革不是單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學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課程理念乃至整個教育觀念更新的系統變革。張老師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師的“隨意調整”都不符合課程改革理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理解教材,正確把握編者的意圖,教材上的每個知識點都是根據知識特點、學生學習特點以及課程計劃要求來設置的,所以教師在講課時,要正確領會編者意圖,有針對性的授課,而不是“照本宣科”或“隨意調整”。
(2)活化教材,使學習內容問題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新課程強調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材料中張老師只知道“照本宣科”,缺乏引導和溝通;而魏老師的做法過于形式化,也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因此二人的做法均沒有體現課程改革的要求。
(3)超越教材,主動選擇、增添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新課程改革也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于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于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但魏老師雖然主動選擇了額外的課程資源,但沒有根據教材、學生以及地方特色或需要來選擇,而是“隨意調整”,這也是不正確的。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