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21.農業生產中有這樣的諺語:“清明前后。栽瓜種豆”。而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隨時可以生產反季節蔬菜。這說明( )。
A.規律具有主觀性
B.規律既能被創造也能被消滅
C.科技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人可以認識并利用規律
22.名家主要代表人物公孫龍以詭辯而聞名。據說,他有一次騎馬過關,官吏說:“馬不準過。”公孫龍回答說:“我騎得是白馬,白馬非馬。”說著就連馬一起過去了。“白馬非馬”的錯誤在于( )。
A.否認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區別
B.否認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聯系
C.否認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23.莫言的文學創作擁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間淵源,他以豐富的想象力,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融會在一起,從“高密東北鄉”的歷史與現實中提煉出富有張力的“民間深層經驗”。這表明( )。
A.豐富的想象力對文學創作起決定作用
B.文學創作是可以脫離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
C.“民間深層經驗”體現文學創作的主觀性與社會的物質性的統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東北鄉”是對其家鄉歷史與現實的客觀描述
24.在中國格言的海洋里,有兩個意義相近的古老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 )。
A.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
B.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
C.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優良品格
D.注重團結、呼喚統一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
25.100多年來,中華書局以出版古籍和經典為特色。如今他們把自身的定位從“傳承者”擴展為“傳播者”,既出版古籍學術著作,又出版面向大眾的“解讀經典”式圖書,豐富了文化市場,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由此可見( )。
A.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載體
B.文化發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離不開博采眾長
D.文化繁榮要銳意創新
26.在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大臣們被皇上召見時,要對皇上行三拜九叩大禮,這主要是受封建社會三綱五常倫理觀念的影響。我們應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
A.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C.文化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D.文化影響是深遠持久的影響
27.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大肆鼓吹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造成嚴重沖擊。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既要開展不同國家間的交流.更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
B.對外開放的同時.還要堅決抵御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文化侵略
C.世界正在走向一體化,文化間的滲透和交流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D.西方價值觀的傳播,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28.現行憲法規定有權修改憲法的機關是( )。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全國人大常委會
C.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D.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
29.甲承租乙的房間,為了使用方便,乙將房屋產權證書交給了甲保管。甲未經乙的同意,與丙訂立買賣合同,并告知了丙租賃房屋的事實,現丙向甲支付了約定的房款,房款與市場價格大體相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丙基于善意取得而享有房屋的所有權
B.甲的行為屬于無權處分
C.乙可以要求丙返還房屋
D.乙可以解除與甲的租賃合同
30.道德修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古人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下列語句與這段話在含義上近似的是( )。
A.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B.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C.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D.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