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21.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過程中,1701年頒布的嗣位法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法規定,國王所做的任何決定必須由同意該決定的大臣簽署方能生效。這一規定的目的在于( )。
A.防止國王獨斷專行
B.擴大議會的權力
C.加強國王對內閣的控制
D.擴大國王的行政權
22.蘇聯早期領導人布哈林曾說:“我們過去以為可以一舉消滅市場關系,而實際情況卻表明,我們恰恰要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這一思想符合蘇俄(聯)實行的經濟政策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斯大林經濟體制
D.赫魯曉夫改革
23.1963年,法國戴高樂將軍說:“她(法國)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別人開始有求于她了,法國與美國關系的模式怎能不改變?”上述言論反映了( )。
A.法國與美國關系徹底破裂
B.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導致法美關系調整
C.法國主張改變由美國占支配地位的合作關系
D.歐洲共同體的建立促使美國重視法國地位
24.如果撰寫一篇關于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系論文,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論國際關系的多極化趨勢
B.由亞洲到歐洲——冷戰重心的轉移
C.由緊張到緩和——中蘇關系新走向
D.論歐盟崛起與美國霸主地位的動搖
25.有史學觀點認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前提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種史學觀點是( )。
A.全球史觀
B.唯物史觀
C.文明史觀
D.現代化史觀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6.試比較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不同點。(10分)
27.在高中歷史新課標的理念下,課堂的有效教學除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外,還應該包括哪些內容?(10分)
28.簡述高中歷史課堂提問所遵循的原則。(10分)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6分,共48分)
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一九五三年以來,我國市場上出現了若干種日用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現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麥遭受凍災的地區,糧食的供求狀況很緊張,下半年食油、肉類在許多地方也供不應求,不少城鎮中都要排隊購買。適應當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對糧食實行了計劃收購(即統購)和計劃供應(即統銷);然后對食用植物油也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從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對棉花實行計劃收購,對棉布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對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措施.它關系到全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飯和穿衣的問題,也關系到我國城鄉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對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說,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這種辦法,才能保證我國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機活動,保證市場物價的穩定,才能使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得以順利地進行。
——陳云:《關于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價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過去,物價都由國家規定,例如糧食,還有各種副食品,收購價格長期定得很低,這些年提高了幾次,還是比較低,而城市銷售價格又不能高了,購銷價格倒掛,由國家補貼。這種違反價值規律的做法,一方面使農民生產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另一方面使國家背了一個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價補貼的開支達幾百億元。這樣,國家財政收入真正投入經濟建設的就不多了,用來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決物價問題就不能放下包袱,輕裝前進。最近我們決定放開肉、蛋、菜、糖四種副食品價格,先走一步。
——鄧小平:《理順物價,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縮小農副產品的統購范圍和降低征購指標,開放城鄉農副產品集貿市場。到1982年,全國農副產品中油料產量超過1 100萬噸,比1978年增加659.9萬噸;肉類產量超過1 300萬噸,比1978年增加494.5萬噸;農村集市從無到有,發展到41 184個。1983年,國家正式取消實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陸續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規定,國家對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農村糧食供給制隨之取消。1993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速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推動建立國家宏觀調控下的自由市場購銷體制,各地相繼取消了城鎮口糧定量供應制度。至此,長期以來實行的票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摘編自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制定“統購統銷”政策的歷史背景。(5分)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8年后“統購統銷”變化的特點及原因。(5分)
(3)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統購統銷”的歷史作用。(6分)
30.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有位老師在教“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出示材料:
清代有很多人參加科舉考試,指望獲取功名,出人頭地。廣東花縣有個農家子弟,叫洪火秀,1814年出生。花縣距當時的廣州城很近,現在的花縣隸屬廣州市。洪火秀9歲開始讀“四書五經”,家里其他人都務農,供養他一個人念書,指望他光宗耀祖、改變家境。他從14歲就參加秀才資格考試,考不上就再準備,隔幾年就再考。1843年,洪火秀第4次應試又落榜了。這年他29歲,整整考了15年。
教師提問:連秀才都考不上,打擊太大了。他會怎么想呢?
請對該老師的做法做出評價。
3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下面節選的是幾道別具一格的歷史作業設計:
(1)收集一些過去的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郵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你的家庭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巨大變化?
(2)制作一份你的家譜,寫出從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3)結合生活實際,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株洲地區經濟發展某一方面的變化,并撰寫調查報告。
(1)上面這些作業設計,主要體現了歷史課程標準中的哪些理念?(10 分)
(2)你設計過類似的歷史作業嗎?試舉一例。(6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22分)
32.根據下列材料設計教學片段。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簡述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2)課文摘錄:
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它們操縱著絲、茶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于國際市場的需要,日趨商品化。絲、茶等農產品大量出口,減少了它們在農業經濟中的自給自足成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同時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
鴉片戰爭以后,外商陸續在通商口岸私自設廠。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受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
要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課文內容,設計出相關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并說明設計意圖。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點擊查看: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