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紅樓夢》創作的背景是清朝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各種社會矛盾加深,因而該書屬于批判現實主義風格。
2.【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的一種制度,在此制度下,人們特別在意家族的血緣傳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它的現實影響就是重男輕女,從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調。
3.【答案】D。解析:《離騷》是浪漫主義作品,故本題選D項。
4.【答案】B。解析:注意對“精耕細作”這一概念的理解,它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多投入多產出,故B項錯誤。
5.【答案】C。解析:材料中把皇帝的言行與天文現象聯系在一起,這體現了董仲舒宣揚的“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思想,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故正確答案為C項。
6.【答案】B。解析:明中葉以后,金銀才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故B項違反史實,符合題目要求。同時也說明文學作品帶有虛構成分,故D項正確;文學作品是社會現實的反映,A、C兩項符合北宋社會現實狀況。
7.【答案】D。解析:耕作方式與生產力水平高低、土地制度、農業政策密切相關,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有利于生產的專業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8.【答案】B。解析:詩句中的張少帥指的是張學良將軍。他的美名得到傳頌,是因為他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推動了國共第二次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9.【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公舉一大酋總攝之”“不四載即受代”可以看出,“這~國家”應是美國。再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這一主張很少有人理解,在當時幾乎沒什么影響,故選C項。
10.【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李鴻章認為日本富強的原因是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可見李鴻章并未認識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國落后的根源。
11.【答案】C。解析:A項與提議不符合;B項與毛澤東無關;D項時間不吻合;故選C項。
12.【答案】D。解析:A項是“府院之爭”的性質;B項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它與“府院之爭”的激化沒有多大的關系;C項是“府院之爭”的焦點,是其激化的具體表現,是“府院之爭”的內容,它是表面現象,并非實質的東西。D項體現的才是實質。府院之爭指民國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權力斗爭,是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實質上反映了美、日兩國在爭奪中國權益上的矛盾和中國統治集團內部爭奪勢力的矛盾。故選D項。
13.【答案】D。
14.【答案】B。解析:村民獲悉村主任變賣村里的50畝水田之后,聯合啟用程序罷免村主任保住了水田。從這一事件結果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村民有較強的維權和民主意識。故選B項。
15.【答案】C。解析: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不同,港澳問題屬于中國主權問題,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問題,臺灣地區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而港澳地區則不可。港澳地區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但是不可能和臺灣地區享有同樣的自治權。故選C項。
16.【答案】C。解析:從題目中的“1954年12月”分析:第一個五年計劃于1953年頒布并開始實行,A項不正確;B項不正確,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D項不正確,中共八大于1956年秋召開。1954年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因此選C項。
17.【答案】D。解析:古代希臘的政治、思想、文化、宗教乃至藝術,是歐洲文明的濫觴。所以,雪萊從思想文化角度認為自己是希臘文明的后裔,是希臘人。英國人是盎格魯一撒克遜和法國北部領主諾曼的后裔,A項錯誤;B項與題目無關:英國文化在不斷融合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有自身的特點,如帶有盎格魯一撒克遜特色。
18.【答案】C。
19.【答案】B。解析:巴爾扎克(1799—185c年),生活于動蕩的法國大革命時期。
20·【答案IA。解析:“地球中心說”是中世紀神學基礎。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的提出,是對中世紀的“地球中心說”的挑戰。故選A項。
21.【答案JD。解析:A項奠定了二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B項是軍事政治集團,至今仍存在,C項是著名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此三項都與題干中的“國際貨幣關系領域,,不符。故D項為答案。
22.【答案】D。
23.【答案】B。解析:上海合作組織是由中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組成的地區性國際組織,和美國沒有關系;《北大西洋公約》簽署于1949年,故排除①③。20世紀70年代,面對蘇聯的戰略攻勢,美國實施了兩項措施,一是從越南撤軍,一是改善和中國的關系,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表就是中美關系改善的產物。故②④符合題意。
24.【答案】B。解析: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同時,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
25.【答案】A。解析:本題的重點落在“理論、思想”上。B、D項與題意強調的“理論、思想”無關:C項與“學術自由”不符。A項符合題意,當選。
二、筒答題
26.【參考答案】
(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馮太后主持下,用新制度取代不適應統治需要的舊制度。具體內容有: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設立三長制;推行新的租調制。這些改革措施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2)孝文帝親政后,為繼續推進改革,孝文帝首先確定遷都洛陽,這有利于擺脫保守勢力的影響,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以及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3)遷都洛陽后,孝文帝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包括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等。通過進一步學習和采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促進了西北地區各民族與中原民族的大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7.【參考答案】
系統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作為各種各樣的系統而存在的,任何事物、現象和過程都自成系統,又互成系統。教學設計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等子系統所組成的,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媒體、策略起著控制作用;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媒體的選用,教學策略的制定,是要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服務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要通過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來實現,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要受教學目標的支配,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要達到相互匹配、和諧一致。
而且.在設計的過程中,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設計者還要對前面的設計進行不斷的反饋修正,從而達到最優化的結構和效果。
28.【參考答案】
探究式教學相較于一般學習的特征主要有:
(1)探究式教學以探究問題為目的;
(2)探究式教學以思維訓練為核心;
(3)探究式教學以學生自主為形式;
(4)探究式教學以史料運用為條件;
(5)探究式教學以教師幫助為輔助。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點擊查看: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