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三、材料分析題
29.【參考答案】
(1)“養廉銀”的實施與耗羨歸公相輔相成;“養廉銀”是按官職高低、事務繁簡等來決定的;“養廉銀”制度相’對減輕了人民負擔。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對整飭清代吏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不同:政府官員的待遇更高;對政府官員實行高標準選拔、嚴格培訓,以保障其高素質;“高薪”與“嚴懲”相結合。
30.【參考答案】
(1)文藝復興是歐洲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使宗教改革的出現,為啟蒙運動的興起準備了思想條件,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給封建思想以沉重的打擊,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2)①“培養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都屬于課程目標,而非教學目標。②在目標敘述上,主語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31.【參考答案】
(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
(2)新航路開辟;西方進行的殖民擴張使世界各地聯系起來,促進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
(3)近代西方國家的全球貿易在戰略目的上是掠奪殖民地的財富與土地,為工業革命積累原始資本。中國“一帶一路”的構想是帶動相關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加強中國同沿線國家的合作與交流,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四、教學設計題
32.【參考設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古代耕作方式變化的根本原因。
2.過程與方法:講授過程中采取問題探究和歸納總結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于世,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與創造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過程。
2.教學難點: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人
教師通過多媒體視頻設備播放黃梅戲《天仙配》的經典選段,播放完畢后用PPT展示部分歌詞: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
教師:剛才我們欣賞的是黃梅戲《天仙配》的經典選段,也看到PPT上的歌詞。老師想提個問題:《天仙配》歌詞所反映的是一種什么樣經濟模式?它起源于什么時候?它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思考片刻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
教師:大家說的都有一定道理.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新課。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二、新課講授
教師:大家都知道我國曾是傳統的農業國家,那么我國的早期農業是何時出現、特點如何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教材,自己尋找答案。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嘗試整理答案。
教師:哪位同學可以回答一下問題?
學生甲:我國的原始農業出現在一萬年前,采取刀耕火種的方式,呈現“南稻北粟”的種植特點。
學生乙:商周農業在作物品種有所增加,農具采取石器和骨器。
教師:同學們的歸納很正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早期農業有這樣的規律:由采集經濟到種植經濟.由遷徙到定居;農業文明與水源有密切關系,屬于大河文明;屬于粗放型經濟。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閱讀與歸納整理,提升對文字材料的分析理解與歸納能力。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又會有哪些變化呢?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耕作方式、耕作技術、耕作制度、灌溉技術四個層面分析教材中的內容,小組經過討論后形成自己的結論。
各小組學生經過十分鐘的討論.紛紛形成自己的結論,由小組代表闡述。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不錯,不過也有疏漏之處,老師將大家的結論加以整理,下面的表格就是完整的內容。
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的探究學習方法促進合作意識、活躍思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的適當補充增強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閱讀教材我們知道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個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自給自足經濟成為封建政權的基礎之一。下面同學們跟著老師一邊看教材一邊聽老師有關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的內容。
1.含義: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形成:春秋戰國時期。
3.原因:生產力提高(鐵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集體勞動轉向個體勞動。
4.特點:家為單位、農工結合、自給自足。
5.地位:主導地位,基本模式。
6.評價:
①積極性:精耕細作:
②消極性:分散性、封閉性、脆弱性、落后性。
設計意圖:教師講解與學生聽講結合,更好地理解較為抽象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教師組織學生做事先準備好的多類型練習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檢驗本課的學習成果,做到查缺補漏。
四、課堂小結
教師:中國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小農經濟的形成,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也成為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而精耕細作技術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是中國古代農業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所在。我們從中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創造力。我們如今應該從中汲取精華,發展現代化農業。
設計意圖:簡要回顧本課主要學習的內容,教師適當總結鞏固理解與記憶。
五、布置作業
結合學習內容與其他材料,比較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和封建經濟的區別與聯系,形成不少于300字的小論文。
設計意圖:布置課后作業,拓展學習內容。
相關推薦:
點擊查看: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