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幼兒情緒非常容易受周圍人的情緒所影響,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新人園的一個孩子哭泣著要找媽媽,會引得早已習慣了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們都哭起來。聽故事時,一個幼兒笑,其他幼兒也跟著哈哈笑起來,所以選擇C選項。
2.【答案】A。解析:幼兒早期的語言功能有表達情感、意動和指物三個方面。最初這三個方面緊密結合,以后才逐漸分化,這體現了幼兒的語法發展是從混沌一體到逐步分化。
3.【答案】C。解析:在嬰兒期,嬰兒常常通過哭、喊、扔東西來吸引成人的關注。這反映了他們所采用的學習方式是使用工具.故選C選項。
4.【答案】D。解析: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會出現心理發展的短期內突然急劇變化的情況,稱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期。題干中幼兒剛滿周歲時,突然變得不再順從成人,正因為其處于心理發展的轉折期。
5.【答案】C。解析:幼兒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具有表面性。A選項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實踐之上的,4歲半的幼兒不具備如此豐富的生活經驗。B選項,生命是內在屬性,幼兒不具備通過內在屬性進行分類的能力。而C選項,牛、人、豬都有頭、腳和身體,而船沒有,正是表面性的體現。
6.【答案】B。解析:園本課程指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是在幼兒園現實的基礎上編制的與幼兒園的資源、師資等條件相一致的課程,由幼兒園自行開發和管理。
7.【答案】D。解析:陶行知認為,教育要啟發兒童、解放兒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只有放開讓幼兒進行創造,才能培養真正的人才。
8.【答案】B。解析:表演游戲是幼兒以故事為線索展開的游戲活動。
9.【答案】B。解析:獨自游戲是指兒童獨自玩耍,尚沒有出現玩伴意識的一種游戲形式。題干中幼兒沒有意識到其他兒童的存在,說明其處于獨自游戲階段。
10.【答案】B。解析:幼兒生活常規是以幼兒為建立依據的。
二、簡答題
11.【參考答案】
教師通常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介入游戲:
(1)作為旁觀者介入:教師在一旁觀察兒童游戲,并有語言或非語言信號(如:點頭、微笑)來表示對幼兒游戲的關注,讓幼兒感受來自教師的支持和贊同。
(2)作為管理者介入:教師不參與游戲,但積極地幫助幼兒為游戲做準備,并隨時為正在進行的游戲提供幫助,如回應兒童關于材料的要求,協助兒童布置環境,提出適當的建議以延伸兒童的游戲等。
(3)作為共同游戲者介入:教師作為孩子們平等游戲伙伴積極參與兒童游戲,通常扮演小角色,并通過一些策略進行暗示,間接對游戲產生影響。這時教師一般遵循游戲的原有進程。讓幼兒主宰游戲。
(4)作為游戲帶頭人介入:通常兒童很難自己開展游戲或正在進行的游戲難以拓展下去的時候,教師積極地參與兒童游戲。通過提議新的游戲主題、介入新的道具或情節元素以擴展已有的主題等方式,對兒童游戲施加更多的影響。
12.【參考答案】
(1)應根據教育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投放開放性材料;
(2)應投放與兒童的年齡特點相符的活動材料;
(3)應投放數量充足和形式、功能多樣的材料;
(4)應投放能滿足不同水平兒童發展需要的材料;
(5)應投放具有啟發性、可操作性、探索性的材料;
(6)在投放材料時.可充分利用家庭、社區、互聯網等資源。
三、論述題
13.【參考答案】
我同意這種說法,理由有三:
(1)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
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飯、睡覺等生活活動外,幼兒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游戲。即便是生活、勞動、學習等活動.幼兒也常常是以游戲的形式來進行的,或是將生活、學習、勞動的過程變成游戲活動。幼兒喜歡游戲,還喜歡把他們的一切活動游戲化。
(2)游戲是幼兒對生長的適應,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幼兒喜愛游戲并且不斷進行游戲,這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所決定的。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但發展的速度卻很快。幼兒身心的快速發展是以幼兒的多種需要——運動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操作和探索的需要等的滿足為前提的。由于幼兒的年齡小,這些需要很難在真實生活中得到充分滿足。為解決身心發展需要及其在現實中與實際能力之間的矛盾,幼兒創造并參與游戲,到游戲中去滿足需要,適應生長。
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決定了幼兒游戲的水平,幼兒所玩的游戲內容、形式等與其實際身心發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說游戲是與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主要活動。
(3)游戲是幼兒的自發學習。
對幼兒來說,游戲不僅僅是一種消遣,還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
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是一種自發的學習,這種學習與其他形式的學習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學習的目標是隱含的;學習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學習的動力來自幼兒內部。
幼兒需要在游戲中愉快的學習、成長,沒有游戲的童年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非常巨大的負面影響。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