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專家解析:王老師的授課主要是老師的講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不夠,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沒能踐行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
2.【答案】D。專家解析:老師對學生的進步及時鼓勵,對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激勵。他并沒有根據學生的排名來評價。
3.【答案】B。專家解析:首先老師做法侵犯了學生的尊嚴,面對學生的進步不僅不表揚,反而打擊學生的信心,不相信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會有進步的可能。這是由于老師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所以選B。
4.【答案】D。專家解析:新課程改革理念提倡教師在對待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應當團結、合作、互助。題目中兩位老師為了競爭而暗暗較勁,違背了教師之間的合作理念。
5.【答案】C。專家解析:A選項只是針對教師“參與管理權”而言,B選項是針對“遵紀守法”的義務而言,D選項是針對“保護學生合法權益”的義務而言,只有C選項既是教師的“進修培訓權”權利又是“提高業務水平”義務的體現。
6.【答案】B。專家解析: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對學生能否繼續就讀進行表決,這種行為侵犯了小剛的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權。
7.【答案】B。專家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七十三條規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8.【答案】A。專家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十三條規定,中小學教師資格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認定。
9.【答案】B。專家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
10.【答案】D。專家解析:A選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施行日期,而B選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日期,C選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施行日期。故選D。
11.【答案】A。專家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章第三十八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A選項正確。而D選項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還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招用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執行國家在工種、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和保護措施等方面的規定,不得安排其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
12.【答案】B。專家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條規定: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歸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學校應當及時查找,或者向公安機關請求幫助。收留夜不歸宿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時內及時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學校或者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13.【答案】B。專家解析:“團結協作”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要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錢學森的話強調了教師要團結集體的力量,建立團結協作的工作氛圍。
14.【答案】C。專家解析:廉潔從教要求教師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不利用職責之便謀取私利。題干中教師做法違背了廉潔從教。
15.【答案】B。專家解析:為人師表強調老師要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做好率先示范作用。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
16.【答案】D。專家解析:“行教”突出的是教師的實際行動在學生中的示范性影響。
17.【答案】C。專家解析: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西線第二戰場,德軍突襲波蘭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了二戰的局勢。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使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18.【答案】D。專家解析:“風雨端陽生晦冥,淚羅無處吊英靈”,描寫的是端午節。
19.【答案】C。專家解析:美杜莎和宙斯是古希臘神話人物,濕婆是印度教三神之一,刑天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戰神。
20.【答案】B。專家解析:扁鵲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
21.【答案】B。專家解析:第四部吝嗇鬼登場作品是《歐也尼·葛朗臺》。
22.【答案】C。專家解析:題干是老舍對《聊齋志異》的評價。
23.【答案】A。專家解析:馬達加斯加島位于非洲東海岸,是非洲最大的島,電影《馬達加斯加》里的三只代表性的狐猴都是這座島上的特有物種。
24.【答案】C。專家解析:《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描繪的宋朝繁榮的商品經濟活動,豐富地展現城市居民各種多彩的社會生活。
25.【答案】D。專家解析:帕特農神廟是希臘的著名建筑。
26.【答案】B。專家解析:默認的視圖方式為頁面視圖。
27.【答案】A。專家解析:幻燈片放映中的自定義動畫可取消對象的動畫效果。
28.【答案】B。專家解析:代入法。根據題干三個人均只說對了一半。代入A項,則李和段全說錯,與題干矛盾:代人B項符合題意;代入C項則李和張全說錯;代人D項,則段和張全說錯,均與題干矛盾,故選B。
另解,觀察每人的猜測會發現,張的后半句涉及“張”和“第三名”,與李的兩句話都不可能同時為真,由于每人說對了一半,所以“張第三名”肯定為假,則張的前半句“陳第二名”為真,對比選項,只有B項正確。
29.【答案】A。專家解析:直言命題推理。“有些不是鳥的動物外表像鳥”等價于“有些外表像鳥的動物不是鳥”,即答案選A。
二、材料分析題
30.【專家解析】
老師的評價標準比較恰當,符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觀的具體要求。
首先,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個性培養。材料中,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特長,將學生的特長和個性作為評價指標,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發掘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和特長,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其次,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材料中,老師一方面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強調全面發展。針對只有特長而其它學科成績不良的適當降格評價,對于文化課成績好,沒有特長的學生,也鼓勵他們全面發展。
再次,素質教育關注全體學生,保證教育公平。材料中,教師對學生個性評價的方式,讓很多以前的“差生”也找到了自己成才的合適途徑,獲得了更多的自信,促進了所有學生的發展。
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充分實踐素質教育的教育觀,一方面要關注學生個性發展,以個性發展作為發展的最終目的;另一方面也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全面發展為基礎,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31.【專家解析】
該教師的行為違反了教師職業道德,需要我們引以為戒。
首先,教師的行為違反了關愛學生的職業道德。關愛學生強調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材料中,教師“指導”家長,讓學生在寫完作業前不許睡覺,慫恿家長體罰學生,沒有做到關愛學生。
其次,教師的行為違反了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教書育人強調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材料中,教師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發展都不重要,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沒有做到教書育人。
因此,作為教師,要遵守教師職業道德,關心愛護學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2.【專家解析】
(1)①鼻涕能吸收大量的水分,防止鼻腔黏膜干燥;②鼻涕能清除吸入的雜質,防止呼吸道受刺激或感染。
(2)基本特征:作用強大,是保護身體的屏障;成分復雜,主要有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鹽、脫落的細胞;顏色富于變化.正常的鼻涕是無色透明的,感冒后的鼻涕還呈現出白色或綠色。
形成過程:淚腺制造淚水流到鼻子里,成為鼻涕的一部分;鼻黏膜中杯狀細胞制造出黏蛋白,黏蛋白吸收水分,體積膨脹,形成鼻涕。
【點評】
(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在第一段中有明顯的“它是保護身體的一道屏障”,然后緊接著是冒號.表示解釋說明.所以考生只需要將冒號后面的內容概括寫出即可。
(2)此題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學生把握相關句子,逐條分析即可。文章第一段講鼻涕的作用,第二段講的是鼻涕的成分,三、四自然段講鼻涕的形成,五、六自然段講述的是鼻涕的顏色。作答第一問時,主要參考一、二、五、六;作答第二問時,主要參考三、四自然段即可。
三、寫作題
33.【參考范文】
活到老學到老
師曠和晉平公的對話。突出“人的一生都需要學習”的主題。從少年、壯年到老年,雖然每個階段學習的效果不同.但是學習是始終不能放棄的事業。這是每個向上者的需要。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終身學習無疑是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的必要保證,更是能勝任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
陶行知先生在《教師自己主動進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師,便專門教人,而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永久不會畢業的學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長進,甚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學,才是終身進步之保險,也是常青不老之保證。”現在提倡教師應“終身學習”,要經常性地“充電”,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
華羅庚生于江蘇金壇縣,父親以開雜貨鋪為生。他從小愛動腦筋,初中畢業后,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但因家境不好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在父親的雜貨店里當店員,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失學以后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由于刻苦自學,終于在數學上初露鋒芒,引起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先生的高度重視,經過他的推薦,于1931年任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負責管理圖書、公文、打字等。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論文。
華羅庚的勤奮好學感動了美國著名數學家維納,推薦他去劍橋學習深造,后來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歷程并影響人一生的發展。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止境地學習,是每一個向上者所必要的。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厭煩之心。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學習就成為整個人類及每一個個體的一項基本活動,之所以提出“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因為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只用幾十年是學不完的,故先賢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何況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個人用十幾年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如果不再學習更新,馬上就進入所謂的“知識半衰期”。
“生有涯,知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我們不僅要學習實踐知識,還要不斷充實理論知識。因為知識也在日新月異,舊的知識會不適應這個社會快速前進的車輪。如果你不努力去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人們常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要學為人先,與時俱進,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做適應時代要求的學習型教師。
【點評】
本題為材料作文。需要理解故事內涵,提煉中心思想。題目通過師曠和晉平公討論“人到晚年,是否需要學習”的故事,引發了我們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時間”的思考,體現出“活到老,學到老”的主題。故事中師曠在勸誡晉平公學習的同時,也是在啟示我們當代的教師,要不斷學習,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中去。因為教學需要輸入新鮮血液,只有將社會上、國際上最新、最熱的知識不斷地傳授給學生,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應對這個飛速變化的社會。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教育教學知識》章節習題匯總 | 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