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試卷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根據各學科教學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沒計課程目標。
2.C【解析】近代社會的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A【解析】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是由學生的可塑性、向師性心理特征決定的。
4.C【解析】意志的堅韌性是一個人在行動中堅持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重重困難去達到行動目的的品質。堅持是對行動目的的堅持。與堅韌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動搖性和執拗性。
5.C【解析】作業的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鞏固,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能、技巧。
6.D【解析】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7.D【解析】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8.A【解析】前習俗水平中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要求的滿足,偶爾也來自對他人需要的滿足。在進行道德評價時,他們開始從不同角度將行為與需要聯系起來,但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性,認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為就是正確的。他們會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藥,誰讓那個藥劑師那么壞,便宜一點就不行嗎。
9.C【解析】逃避條件作用是指當厭惡刺激出現時,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后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類條件作用。
10.D【解析】略。
11.B【解析】成長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它雖不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但對于我們適應社會來說卻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
12.B【解析】前運算階段的兒童還沒有“守恒”能力或沒有形成“守恒”的概念,思維缺乏觀念的傳遞性。思維活動表現的關系單一,不能進行可逆運算。
13.B【解析】這句話出自《學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相互補充。
14.C【解析】小學階段,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側重選擇直觀的教學方法。
15.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教材的過渡式排列方式的內涵。
16.D【解析】班級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正式組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
17.A【解析】略。
18.D【解析】略。
19.D【解析】個別教學有利于因材施教。A、B、C項是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20.B【解析】老師的表揚作為上課認真聽講的結果對小學生起到了強化作用,增加了小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行為,這屬于操作性條件反射。
二、簡答題(答案要點)
21.(1)幫助小學生豐富表象儲備;(2)豐富小學生的知識經驗;(3)發展小學生的言語;(4)在各科學習中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5)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6)對學生的想象進行積極鼓勵。
22.(1)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3)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知識創造性地運用于實際;(4)發揚教學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出質疑等。
23.(1)新課程的實施必然要求革新傳統的以“教”為本的班級授課制。歷史上“道爾頓制”“文納特卡制”等都曾風行一時,但未能長久,沒有大面積地推廣開。原因在于這些改革走過了頭,摒棄班級授課制的優點,甚至從根本上取消了班級授課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班級授課制仍是我國中小學采用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對班級授課制的改革,不是簡單地否定,應該貫徹“先立后破”和制度生成的漸進原則,在不取消班級組織的前提下做必要的改進,而不宜采取激進的態度和虛無主義的方式。
(2)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繼承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開始從全面、系統的角度,分析影響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尋求最佳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們主要表現為分層教學、小組合作教學和小班教學。
三、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24.(1)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材料中小白鼠不跳了即是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結果。
(2)主要方法是改變歸因。根據歸因理論,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對小白鼠來說,如果通電始終不跳,那么可以適當加大通電的強度;小白鼠只要產生跳的行為,即使沒有跳過隔板,也可以通過降低通電的強度,甚至不予電擊作為獎勵,強化其跳的行為不斷產生。
25.(1)材料中的對話運用了產婆術,也稱蘇格拉底問答法。這種方法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稱為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稱為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顯然,這種方法體現了啟發式教學指導思想。
(2)根據材料中的對話可見,產婆術的特點是:抓住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矛盾,啟發誘導、層層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導出正確的結論。蘇格拉底就是經常用“產婆術”的方法喚醒人們的意識,使他了解他所認為是真的東西,原來是假的;他所認為是對的,原來是錯的。他以此來強調學生要主動地去求得知識、發現知識,時刻注意引導人形成正確的思想,得到有關道德的完善無誤的概念。產婆術的實質在于: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從而自覺地獲得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因為它只適于人們已知的東西,而不適于未知的東西。
四、教學設計題(答案要點l
26.教學過程:
(1)故事導人,揭題激趣
講成語“自相矛盾”的故事,(可由學生講)并淺析其寓意。
問:如果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結果會怎樣呢?《矛和盾的集合》這篇文章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
(2)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
、僬J讀生字。
、谡J讀詞語。(分兩組)
A.第一組: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戰場、首次、長處、勝利者。
(這組詞語只要求讀正確即可)
B.第二組: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龐然大物、哇哇直叫、亂作一團。
(這組詞語要求邊讀邊想詞語的意思,帶著感情朗讀!白蟮钟覔酢薄半y以招架”放到課文的句子中去理解)
③朗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特別注意讀好上面的詞語,讀出一定的感情來。
、苡谩懊、進攻、盾、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等詞語概括全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細讀課文,深入分析
、賹W習第1~4自然段
過渡: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就顯示出強大的威力。發明家是怎樣想到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了大顯神威的坦克呢?
A.小組合作學習1~4自然段,進行討論:發明家的思路是怎樣的?畫出有關的詞句。
B.全班交流,說說找出的相關詞句,并板書出來。參考如下:
比賽時難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鐵屋子——開小洞——伸出進攻的“矛”——加上輪子、裝上履帶——坦克。
C.參考以上板書,說說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路和過程。
、趯W習第5自然段
過渡:矛和盾的這一次交鋒,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碰撞出了“坦克”這一新鮮事物。
A.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點?請從第5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話來解答這個問題。
B.第一句話:“坦克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a.聯系這句話說說“合二為一”的意思。
b.說說你對“大顯神威”的理解,用課文里的句子來說明。(抓住“龐然大物、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等詞句來理解)
c.生活中有沒有讓你感到“大顯神威”的事物呢?
C.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讀出坦克在戰場上的威猛氣勢。
③學習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維
過渡:為什么這次矛和盾相處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變成威力無比的坦克呢?
理解重點句:“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A.聯系這篇課文說說這句話的意思。(提示:文中說到了哪些事物的長處,這些事物的長處是怎么集于一身的)
B.你還能用哪些例子說明這句話?
(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老師引導學生拓寬思路,可以從實際應用、做人學習、處理事情等方面去思考。如:鉛筆和橡皮的結合——橡皮頭鉛筆;電風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調……)
(4)總結寫作方法,仿寫課文
、龠@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文章是怎么樣把這個道理說明白的?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文章是借發明坦克這件事來說明這個道理的。用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是寫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講道理,這樣才能有說服力)
、诜抡者@篇課文,想象編寫一個發明故事(如:橡皮頭鉛筆的發明),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5)板書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