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態度和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和( )三個階段。
A.內化
B.行為
C.實行
D.反饋
參考答案:
A
參考解析:一般說來,態度和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三個階級,即依從、認同和內化。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自覺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內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2.德育是指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 )。
A.政治立場和觀點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質的教育
C.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參考答案:
D
參考解析:德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3.多多由于中考沒考好受到了父母的責備,之后只要一提起考試就覺得很煩,這是一種( )。
A.認知失調
B.態度定勢
C.道德認知
D.刻板印象
參考答案:
B
參考解析:態度定勢是指個體由于過去的經歷而對面臨的人或事具有某種說不出多大理由而較執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內心傾向。如好感或厭惡、贊成或反對、趨向或回避等心理準備狀態。題干中多多的表現正是一種態度定勢。
4.學校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月活動,結合歷史課、語文課相關內容及主體團隊活動、藝術活動等形式,增強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些教育活動所運用的方法是( )。
A.說服教育法
B.榜樣教育法
C.實際鍛煉法
D.品德評價法
參考答案:
C
參考解析:實際鍛煉法也稱指導實踐法,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題干所述屬于實際鍛煉法。
5.榜樣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種德育方法,下列能體現這種方法的是( )。
A.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C.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參考答案:
D
參考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不會說話,但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于樹下走出一條小路出來。這體現的是榜樣示范法。
1.某兒童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改變的,按照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該兒童道德發展處于( )。
A.自我中心階段
B.權威階段
C.可逆性階段
D.公正階段
參考答案:
C
參考解析:皮亞杰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具體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權威階段(5—8歲)、可逆性階段(8—10歲)、公正階段(10—12歲)。 其中,可逆階段又稱自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的共同約定,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已經認識到同伴間的社會關系,認識到應尊重共同約定的規則。對他們來說,此時這種共同約定的規則具有相互取舍的可逆特征。
2.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前習俗水平包括的兩個階段是( )。
A.相對功利取向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B.尋求認可取向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C.社會契約取向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D.懲罰和服從取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參考答案:
D
參考解析: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分別是:(1)前習俗水平: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2)習俗水平: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3)后習俗水平: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因此本題選D。
3.科爾伯格認為,個體的道德認知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屬于( )。
A.前習俗水平
B.后習俗水平
C.具體運算階段
D.習俗水平
參考答案:
D
參考解析: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1)前習俗水平: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2)習俗水平: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3)后習俗水平: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研究表明,大多數10歲以下兒童的道德推理處于第1、2階段水平,10歲以后開始進入習俗水平,但仍有少數青少年以及青少年與成人罪犯停留在前習俗水平推理階段,青少年和成人大都使用第3、4階段的道德推理,只有大約35%的人在16--25歲之后達到后習俗道德水平。故本題選D。
4.采用道德兩難故事對兒童道德發展階段進行研究的是( )。
A.皮亞杰
B.埃里克森
C.科爾伯格
D.羅杰斯
參考答案:
C
參考解析:皮亞杰獨創臨床研究法,即談話法,通過給兒童講包含道德價值內容的對偶故事,然后在觀察和實驗過程中提出一些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分析兒童的回答來揭示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階段及其影響因素。科爾伯格則開創道德兩難故事法,作為研究道德發展問題的重要研究方法。道德兩難故事法是對皮亞杰對偶故事法的發展,同樣也是用情境故事設置沖突并提出道德問題,讓被試在自己的反應中“投射”內心的觀念,以此來判斷個體的道德發展水平。
5.態度與品德形成過程經歷的第二階段是( )。
A.依從
B.接受
C.認同
D.內化
參考答案:
C
參考解析:一般說來,態度和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三個階級,即依從、認同和內化。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自覺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內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因此,第二個階段是認同階段。
相關推薦:
2021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