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為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稅額的計稅依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一不征稅收入一免稅收入
一各項扣除項目一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取得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時,按照下列方法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
(1)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全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轉讓財產所得,以收入全額減除財產凈值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3)其他所得,參照前兩項規定的方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與依據企業財務會計制度、準則計算的會計利潤往往不一致,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國家有關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納稅。
(一)收入總額
確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首先要確定企業的收入總額。《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包括納稅人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生產經營收入和其他收入。具體包括:
1.銷售貨物收入,是指納稅人銷售貨物取得的收入。
2.提供勞務收入,是指納稅人提供勞務取得的收入。
3.轉讓財產收入,是指納稅人有償轉讓各類財產取得的收入,包括轉讓固定資產、有價證券、股權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收入。
4.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指納稅人對外投資人股分得的股息、紅利等收入。
5.利息收入,是指納稅人購買各種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利息,外單位欠款付給的利息以及其他利息收入,但不包括納稅人購買國債的利息收入。
6.租金收入,是指納稅人出租固定資產、包裝物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租金收入。 ·
7.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納稅人提供或者轉讓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而取得的收入。
8.接受捐贈收入,是指納稅人接受的貨幣性和非貨幣性捐贈收入。
9.其他收入,是指除上述各項收入之外的其他各種收入,包括固定資產盤盈收入、罰款收入、因債權人緣故確實無法支付的應付款項,物資及現金的溢余收人,教育費附加返回款,包裝物押金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二)不征稅收入
《企業所得稅法》引入了“不征稅收入”的概念。所謂不征稅收入,是指從性質上不屬于企業營利性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負有納稅義務并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組成部分的收入。《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收入總額中的下列收入為不征稅收入:
1.財政撥款;
2.依法收取并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
3.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三)免稅收入
免稅收入是指屬于企業的應稅所得但按照稅法規定免予征收企業所得稅的收入。《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免稅收入包括:
1.國債利息收入;
2.符合規定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3.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4.符合規定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
相關推薦:2010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階段復習建議與計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