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
固定資產后續計量,主要包括折舊、后續支出等內容。
一、固定資產折舊——固定資產投資向費用、成本轉化的過程
固定資產折舊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預計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入賬價值和折舊方法等。
(一)確定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應考慮的因素
(1)預計生產能力或實物產量;
(2)預計有形損耗或無形損耗;
技術進步是引起資產無形損耗的重要原因,資產發生減值也可能是資產無形損耗所引起的。
(3)法律或者類似規定對資產使用的限制。
(二)固定資產折舊范圍
1.空間范圍:除以下情況外,企業應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1)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即超齡使用);
(2)按照規定單獨估計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屬于歷史遺留問題,按現行規定,企業只擁有土地使用權,應通過無形資產核算)。
注意:不需用的固定資產、因修理停用的固定資產、季節性停用的固定資產等均應計提折舊。但對固定資產進行改良時,固定資產轉入了在建工程,故改良期間不需計提折舊。
已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固定資產,無論是否交付使用,尚未辦理竣工決算的,應當按照估計價值確認為固定資產,并計提折舊;待辦理了竣工決算手續后,再按實際成本調整原來的暫估價值,但不需要調整原已計提的折舊額。
2.時間范圍: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折舊。(即按月初在賬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分為兩大類:傳統折舊方法、加速折舊法)
傳統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
加速折舊方法包括: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
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1.年限平均法(直線法)
年折舊額=(原價-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原價×年折舊率
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原價)÷預計使用年限
2.工作量法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一預計凈殘值)÷總工作量
每期折舊額=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該期實際工作量
工作量法下每年的折舊額會隨資產的工作量而不斷變化。一般資產在不同年度工作量差別較大的,適于采用工作量法計提折舊,比如汽車等應按照工作量法計提折舊。
【拓展】(了解)加速折舊的經濟意義:技術進步快、存在無形損耗的行業,其固定資產很可能在其使用壽命結束前就提前更新了,所以需要在使用初期多提折舊,盡快使固定資產成本得到補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