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確認和計量
一、總的處理原則和思路
(一)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模式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有兩種處理模式:一種是公允價值模式,另一種是賬面價值模式。
●公允價值模式下總的處理思路,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公允價值更可靠,則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的成本。
注意:
1.公允價值模式下,應當對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
2.“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公允價值更可靠”主要是針對存在補價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賬面價值模式下總的處理思路: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的成本。
●如果涉及補價,搞清楚誰支付補價,誰收到補價,是貸記“銀行存款”,還是借記“銀行存款”即可。
(二)會計處理模式的選擇
1.當同時符合下列兩個條件時,應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來處理:
(1)交易具有商業實質;
(2)換出資產或換入資產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其他的情況,應采用賬面價值模式來處理。
2.商業實質的判斷:
具有商業實質,簡單的說,就是雙方確實需要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某項非貨幣性資產,而不是可換可不換。
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1)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
風險、時間和金額這三方面只要有一項不同,就具有商業實質。
此規定,目的之一,是為了防止某些企業利用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調節利潤,粉飾報表。
一般來說,同類型資產相交換就可能不具有商業實質。
(2)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強調換入資產對企業的特定價值。
另外:關聯方之間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可能不具有商業實質。
3.公允價值能否可靠計量的判斷
(1)存在活躍市場;
(2)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
(3)同類或類似資產也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可采用估值技術確定。
【例題2·判斷題】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如果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金額、時間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即使換入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也應將該交易認定為具有商業實質。( )
『正確答案』√
【例題3·多選題】下列各項中,能夠據以判斷非貨幣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的有( )。
A.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金額相同,時間不同
B.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金額相同,風險不同
C.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時間相同,金額不同
D.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相比具有重要性
『正確答案』ABCD
『答案解析』判斷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的條件是:(1)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2)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