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物流管理 考試目的 測量考生對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發展、物流的基本活動和效用的掌握程度;對物流系統的概念和構成、物流系統化的目標和原則及途徑的掌握程度;對物流各環節的概念、特點及管理內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對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內容、物流合理化、物流標準化的理解和熟悉程度。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能對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論有所了解,并能運用到運輸管理實際工作之中。
考試內容 (一)物流的概念及其發展
掌握物流的概念;物流的分類及各種物流的特點;物流的基本活動的內容;物流的效用(形態效用、場所效用、時間效用、占用效用)的涵義。
熟悉現代物流發展的階段及各階段的作用。
了解實體分配、綜合物流、供應鏈管理的涵義。
(二)物流系統化
掌握物流系統的概念和特點;物流系統的構成及各子系統的內容;物流系統的模式;物流系統化的目標和原則;物流系統設計要素。
熟悉物流系統化要發揮“5s”效果和物流系統設計的一般原理。
了解推進物流系統化的途徑。
(三)物流各環節及其管理
掌握運輸與配送的概念和特點、配送的方式與方法;倉儲的概念和特點、倉庫的功能與管理;搬運裝卸的概念和分類、搬運裝卸的作業構成;物流包裝的概念、包裝標志與包裝技術;流通加工的概念和內容。
熟悉運輸。配送、倉儲、搬運裝卸、包裝合理化的途徑和方法。
了解包裝材料、流通加工的形式等內容。
(四)物流管理
掌握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內容;物流合理化的內涵;實現物流合理化的基本原則;物流合理化的途徑;供應、生產活動中物流合理化;銷售活動中物流合理化;物流標準化的概念;物流標準種類及實現物流標準化的方法。
熟悉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物流標準化的特點;系統配合性、統一性標準與技術性標準的內容和關系。
了解不同活動中物流合理化途徑的特點。
第十三章 道路運輸車輛技術管理 考試目的 測量考生對車輛技術管理的原則、內容、管理組織體系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對車輛主要技術、經濟定額和指標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對車輛選擇與經濟評價的內容與方法理解和掌握程度;對車輛檢測診斷、維護修理的工作內容、要求的掌握程度;對車輛維修計劃和維修作業計劃的編制工作理解和運用能力。通過本章學習,使考生能全面了解車輛技術管理的理論和知識,并用于指導車輛技術管理的實際工作,以充分發揮車輛在運輸生產中的作用。
考試內容 (一)車輛技術管理的原則和內容
掌握車輛技術管理的涵義和內容;車輛的使用管理的具體內容和特點;車輛的維護管理的具體內容和特點;車輛的修理管理的具體內容和特點;車輛的改造與更新的具體內容和特點;車輛技術管理的組織機構體系。
熟悉車輛技術管理的原則:安全性原則、先進性原則、預防為主和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原則的具體要求。
了解車輛技術改造的涵義、原則;車輛技術改造與技術改裝的區別;車輛技術改造的作用和發展方向。
(二)車輛主要技術、經濟定額和指標
掌握車輛主要技術經濟定額指標:行車燃料消耗定額、輪胎行駛里程定額、車輛維護與小修費用定額、車輛大修間隔里程定額、發動機大修間隔里程定額、車輛大修費用定額、營運車輛完好率、車輛平均技術等級、車輛新度系數、小修頻率的涵義和計算方法;車輛技術經濟定額的制定、執行與修訂;車輛行車燃料消耗定額及輪胎行駛里程定額的制定方法。熟悉車輛主要技術經濟定額制定的基本方法:經驗估計法、統計分析法、實際測定法、技術計算法的涵義和要求。
了解車輛主要技術經濟定額的作用以及各定額指標之間的關系。
(三)車輛的選擇與評價
掌握車輛選擇的類型;車輛經濟評價的主要內容;車輛經濟評價的方法:投資回收期法、費用效率分析法、費用換算法;投資回收額的涵義、使用范圍、計算方法以及具體應用。
熟悉選擇車輛時考慮的因素;車輛經濟評價各種方法之間的關系。
了解車輛選擇和經濟評價中應注意的問題。
(四)車輛檢測診斷與維修
掌握車輛檢測診斷的概念和內容;車輛維護:日常維護、一級維護、二級維護的內容和要求;車輛修理:車輛大修、總成大修、車輛小修、零件修理的內容和要求;車輛維修計劃主要內容;車輛維修計劃和車輛維護作業計劃的編制;車輛維護修理計劃的編制方法。
熟悉車輛維護、車輛修理的基本原則;車輛各級維護的輛次數的涵義和計算方法;車輛各種修理的輛次數的涵義和計算方法;車輛各級維護之間的關系;車輛各種修理之間的關系。
了解車輛維修中須注意的問題;車輛維修計劃和車輛維護作業計劃編制中注意的問題;車輛各類修理的作業輛次計劃數的確定;車輛各級維護計劃次數的確定。
第十四章 道路運輸質量管理 考試目的 測量考生對道路運輸質量、運輸質量管理、運輸質量特性及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對全面質量管理、PDCA循環法以及運輸質量管理的其他各種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實際運用能力;對道路運輸質量保證體系的特征和體系構成的理解程度。通過本章學習,使考生全面掌握道路運輸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能夠運用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運輸質量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本章是考試的重點內容之一。
考試內容 (一)運輸質量及質量管理
掌握運輸質量的概念、構成和內容(運輸產品質量、運輸工作質量、運輸服務質量);運輸質量管理的涵義和質量管理發展的階段:質量檢驗階段、統計質量管理階段、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熟悉運輸質量管理的意義;運輸質量的構成及相互關系。
了解質量管理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
(二)運輸質量特性及評價指標
掌握運輸質量特性的涵義和內容(安全性、及時性、方便性、經濟性、舒適性);反映運輸質量特性的各種指標:安全性指標(行車事故頻率、特大行車責任事故次數、安全行車間隔里程、死亡人數、行車責任死亡頻率、旅客安全運輸率、責任事故損失率)、及時性指標(客運正班率、客運班車正點率、旅客正運率、貨運及時率、貨運合同履約率、貨運超期天數、貨運超期率)、完整性指標(貨損率、貨差率、貨運事故賠償率、行包差錯率、行包賠償率、裝卸標準合格率)、服務性指標(旅客(貨主)滿意率、旅客(貨主)意見處理率、售票差錯率、運費結算正確率)的涵義及計算方法。
熟悉運輸質量特性指標的特點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了解運輸質量特性各項指標的作用。
(三)運輸質量的管理方法
掌握全面質量管理的涵義、特點;PDCA循環法的內容和特點;運輸質量管理的常用方法:調查表、排列圖、分層法、因果圖、對策表、系統圖、關聯圖、直方圖、控制圖的涵義、使用范圍、計算方法;在質量案例分析中能熟練運用運輸質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熟悉質量數據的概念和作用、數據的收集方法。
了解不同的質量管理方法之間的聯系及綜合運用。
(四)道路運輸質量保證體系
掌握運輸質量保證的涵義和內容;運輸質量保證體系的概念:運輸質量保證體系的構成:質量目標與計劃系統、質量責任系統、執行與控制系統、檢查與監督系統、質量信息系統、組織機構系統、質量教育系統、質量保證評價系統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熟悉道路運輸質量保證體系的特征;運輸質量保證體系的要求;道路運輸作業現場的質量保證的具體內容。
了解道路運輸質量保證體系中各子體系之間的關系;質量管理點的概念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