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社會思維 |
第 2 頁:社會心理 |
第 4 頁:社會思維 |
第 5 頁:社會關系 |
第 7 頁:社會影響 |
社會關系(一)
1.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
(1)人際關系。①含義:人與人之間在溝通與交往中建立起來的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具有個體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主要成分)。②建立與發展階段:定向階段;情感探索階段;情感交流階段;穩定交往階段。③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系深度的“探測器”。④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相互性原則(基礎);交換性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平等原則。⑤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即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⑥人際測量:莫雷諾社會測量法;參照測量法;社會距離測量法;貝爾斯測量法。
(2)人際溝通。①含義: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態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與交流的過程,是一種直接的溝通方式。②功能:協調作用;保健作用;形成和發展社會心理。③種類: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上行溝通、下行溝通與平行溝通;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口頭溝通與書面溝通;現實溝通與虛擬溝通。④溝通網絡:正式溝通網絡(鏈式、輪式、圓周式、全通道式、Y式);非正式溝通網絡(留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3)身體語言溝通。
(4)人際距離。①公眾距離:3.6~7.5米。②社交距離:1.2~3.6米。③個人距離:0.45~1.2米。④親密距離:0~0.54米。
2.親密關系
(1)人際吸引:個體與他人之間情感上相互親密的狀態。按照吸引的程度,人際吸引可分為親和、喜歡和愛情(最強烈)。
(2)親密關系:在人際吸引的基礎上,兩個人之間相互依賴程度很大時,即發展為親密關系。人類最初的親密關系表現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
(3)影響喜歡的因素:①熟悉和臨近;②相似與互補;③才能:“犯錯誤效應”;④外貌;⑤人格品質:真誠是最重要的品質。
(4)愛情。①含義: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②愛情與喜歡:魯賓認為,愛情和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情感;性是愛情的基礎,是愛情的核心部分。③發展階段:社會交換論認為分為取樣與評估、互惠、承諾和制度化四個階段。④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戲式;占有式;實用式;利他式。哈特菲爾德認為,愛情主要由激情愛和伙伴愛兩種。⑤三元理論:斯騰伯格認為,愛情由激情(魅力與性吸引)、親密(喜歡、理解與期待)和承諾(決定發展穩定的關系)三個成分構成,這三種成分的組合構成了7種愛情形式。⑥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社會關系(三)
1.利他行為
(1)含義: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行為。
(2)特性:自覺自愿;以幫助他人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利他可能有所損失。
(3)傾向:巴特森認為,利他行為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自我利他主義;一種是純利他主義。
(4)利他行為的原因:①社會生物學觀點:利他是動物以個體的“自我犧牲”換取物種存在和延續的一種本能。②社會進化論:在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歷史發展中,人類將選擇性地進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術。利他行為是遍布于整個社會的行為,因此在進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為社會規范的一部分。社會進化論認為有三種社會規范對社會行為很重要:社會責任規范;相互性規范,也叫互惠規范;社會公平規范。
(5)外部影響因素:①自然環境:良好的氣候及環境會增加利他行為,反之會減少。②社會環境:他人在場(拉坦和達利認為,其原因可能跟責任分散、情境的不明確性以及評價恐懼有關);情境的社會性意義(個體會對情境是否屬于緊急情況、是否需要介入進行判斷,然后采取行動)。③時間壓力:個體很忙時,往往難以利他。④利他對象的特點:與利他者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利他對象容易得到幫助。
(6)利他內部影響因素:心境;內疚;人格;利他技能。
我們經常說,某人人緣很好或某人人緣很差,這里的人緣指的就是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就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多學點關于社會關系的心理學知識,說不定還能幫我們賺個好人緣呢,哈哈。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