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理解課本
主持人:謝謝閣老師的介紹。請閣明俊老師介紹一下這門課程如何學習?有沒有好的學習方法?
閣明。學習這門課程比較難,首先要理解,有的理解不局限于表面上的理解。比如說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所有書上的介紹都說本幣的單位是1的話,外幣的單位不確定就是間接標價。如果外幣單位確定是1或100,本幣單位變化的話就是直接標價。表面上看,大家都理解,實際上沒有根本性的理解。我有一個材料,關(guān)于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的理解的文字性的介紹。
對直接標價法與間接標價法的理解
一、定義的由來
1. 定義者在定義直接標價時很顯然是同商場對商品的標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商品的標價)相類比,商場對商品的標價就是直接標價,商品的單位永遠是1,變化的是貨幣的數(shù)量。好比說,我問你:糖是什么價錢,衣服是什么價錢?你告訴我糖1斤15元,衣服1件120元,這樣理解起來很直接。同樣的,我問你美元是什么價錢,你如果告訴我1美元8.27人民幣,這樣理解起來很直接,所以是直接標價法(在這里,我們可以把外匯理解為商場的商品,把本幣理解為貨幣)。如果你告訴我:美元呀,是這個價錢,1人民幣呢,能兌換0.12個美元。我理解起來就費勁一點,我得要在心里折算一下,才知道原來一個美元是8.27個人民幣。這樣就間接一些,所以是間接標價法;
2. 商品標價中也有間接標價法的情況,主要在菜市場,例如,蘋果10元7斤;
3. 在商品的標價中,標價的對象和手段很好確定:商品是標價的對象,貨幣是標價的手段。但在貨幣的標價(匯率的標價)中,由于,二種貨幣可以互為標價對象和標價手段,情況就要復雜一些了。這是我們理解起來比較費勁以及容易出錯的原因。
二、定義的隱含約定和缺陷
1. 有一個隱含的約定:標價的對象為外匯,或者說是對外匯標價。在判斷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時,一定要明確標價的對象和標價的手段,一般地約定外匯為標價對象,本幣為標價手段。如果不清楚這個約定,容易犯錯誤;
2. 根據(jù)這個定義,可能出現(xiàn)無解的情況:既然是針對外匯的標價,那么,就要確定給定報價的所在市場;或者確定是對哪種貨幣而言;或者確定對哪國居民而言;如果我問你1EUR=1.1USD是直接標價還是間接標價,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沒有答案的。如果想找到答案,有三種解決辦法:①確定這個報價在哪個市場。如果此報價在歐洲市場,因為美元是外匯,所以為間接標價法,如果些報價在美國市場,則為直接標價法;②確定對哪國人或者對哪種貨幣而言。此報價對美國人而言,為直接標價法,對歐洲人(好比說德國人)而言,為間接標價法。③確定對哪種貨幣而言。此報價對歐元而言,為直接標價法,對美元而言,為間接標價法。①、②、③在本質(zhì)在其實是一致的。
三、對定義的改進:判定直接標價法與間接標價法的簡便法則
1. 給定標價:1A=x B,則不論A、B是何種貨幣,不論此報價在什么市場,也不論對哪國居民而言,永遠可以說:對A是直接標價;對B是間接標價。
2. 原則的來歷:很簡單,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的名稱是怎么來的,這個原則就是怎么來的!
大家可以把這個介紹很細致地看一下,關(guān)于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它是我們國際金融里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簡單的東西,但他又是最基石的東西。我們的同學在做匯率方面的題目的時候,常常容易犯錯誤,錯誤的根源,很多根源在于對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的似懂非懂的問題,所以一做題就非常容易出錯。如果大家能夠深刻理解,能夠掌握我給大家的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的判斷規(guī)則,那么在做題的時候就不會太犯糊涂。它們涉及到的東西,首先銀行套匯的時候如何判斷價錢,這涉及到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還有在通過遠期差價計算遠期匯率的時候,又涉及到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的判定。根據(jù)書上的規(guī)則,在進行匯率折算的時候,我們也可能涉及到直接標價、間接標價的判定。因為很多地方都涉及到它,它是一個基石,所以對這個概念的判斷一定要深入。我們書上的是比較浮淺的,但不能怪我們的作者,因為所有的國際金融的書都是這樣寫的。首先要能夠深入理解。
第二,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巧。我們這個書的一個難點就是計算,國際金融計算還挺難的,這是書中的難點。關(guān)于國際金融計算,我也給大家總結(jié)了四條黃金規(guī)則:規(guī)則一、直接標價法與間接標價法的判定
給定標價:1A=x B,則不論A、B是何種貨幣,不論此報價在什么市場,也不論對哪國居民而言,永遠可以說:對A是直接標價;對B是間接標價。
1. 理解直接標價時可以同商場對商品的標價相類比,商場對商品的標價是直接標價,商品的單位永遠是1,變化的是貨幣的數(shù)量。在外匯的直接標價法中,我們可以把外匯理解為商場的商品,把本幣理解為貨幣;
2. 教材在定義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時,有一個隱含的約定:標價的對象為外匯,或者說是對外匯標價;
3. 在判斷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時,一定要明確標價的對象和標價的手段,一般地約定外匯為標價對象,本幣為標價手段。但如果兩種貨幣均為外幣,則一定要確定誰是標價手段,誰是標價對象(也就是對誰而言!)。
規(guī)則二、銀行外匯買賣價的判定
銀行與顧客做交易時,銀行永遠處于有利的地位,顧客永遠處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所使用的一切價格,均對銀行有利,對客戶不利。
〖例題〗假定某日 巴黎市場上 1USD=10.3205-10.3215FRF
紐約市場上 1USD=12.3215-12.3225FRF
求套匯者每做1 USD的買賣可以掙得多少差價收入?
【解】套匯者可以在巴黎市場用10.3215 FRF購得1USD,然后將這1 USD在紐約市場拋出,可得12.3215 FRF,可以套取差價2 FRF。(FRF是指法國法郎)
【解題思路】
在巴黎市場,套匯者(投資者或投機者)為何用10.3215FRF,而非10.3205FRF購得1USD呢?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
1. 根據(jù)上述的報價,套利者從銀行購買美元,使用的價格只有兩種可能性,要么是10.3205FRF,要么是10.3215FRF。由于客戶與銀行做交易時,客戶永遠處于不利的位置,所以,客戶(套利者)必須用更多的法郎方能購得1美元,所以,使用的價格是10.3215FRF,而非10.3205FRF。
2. 以USD作為考察對象,此報價(1USD=10.3205-10.3215FRF)對美元是直接標價,根據(jù)書上給出的規(guī)則,較小的值(10.3205,也就是前一個數(shù)值)是銀行的買價,較大的值(10.3215,也就是后一個數(shù)值)是銀行的賣價。投資者在巴黎市場是買美元,因此,對銀行來說是賣美元,故使用賣價10.3215FRF。
3. 以FRF作為考察對象,此報價(1USD=10.3205-10.3215FRF)對法郎是間接標價,根據(jù)書上給出的規(guī)則,較大的值(10.3215,也就是后一個數(shù)值)是銀行的買價,較小的值(10.3205,也就是前一個數(shù)值)是銀行的賣價。投資者在巴黎市場是賣法郎,因此,對銀行來說是買法郎,故使用買價10.3215FRF。
同樣地,在紐約市場,套匯者(投資者或投機者)用1 USD可以購得的法郎為何是12.3215 FRF,而非12.3225 FRF呢?亦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
1. 根據(jù)上述的報價,套利者向銀行出售美元,使用的價格只有兩種可能性,要么是12.3215FRF,要么是12.3225FRF。由于客戶與銀行做交易時,客戶永遠處于不利的位置,所以,客戶(套利者)用1USD只能換得較少的法郎,所以,交易的價格是12.3215FRF,而非12.3225FRF。
2. 以USD作為考察對象,此報價(1USD=12.3215-12.3225FRF)對美元是直接標價,所以較小的值(12.3215)是銀行的買價,較大的值(12.3225)是銀行的賣價。投資者在紐約市場是賣美元,因此,對銀行來說是買美元,故使用買價12.3215FRF。
3. 以FRF作為考察對象,此報價(1USD=12.3215-12.3225FRF)對法郎是間接標價,所以較大的值(12.3225)是銀行的買價,較小的值(12.3215)是銀行的賣價。投資者在紐約市場是買法郎,因此,對銀行來說是賣法郎,故使用賣價12.3215FRF。
規(guī)則三、遠期匯率的計算
正序則加,逆序則減。
〖例題1〗(自考突破P91頁1題)某日在巴黎外匯市場上,即期匯率為1美元=7.3650/7.3702法國法郎,3個月遠期升水為70/80點。試計算3個月期美元的遠期匯率。
【解題思路】由于差價排列是正序(70/80),所以是加:
1美元= 7.3650- 7.3702法國法郎
。 0.0070- 0.0080法國法郎
1美元= 7.3720- 7.3782法國法郎
【說明】題中所述的“升水“所指的貨幣是美元。升貼水在未特別指明的情況下,均指外幣。但在解題時,不需要做出這個判斷。
規(guī)則四、進出口報價
出口商對進口商報價時,一定報出一個對出口商有利的價格。
〖例題〗(自考突破P92頁15題)我國某家電的底價為2000美元,應外國進口商的要求改用本幣對其報價。當時銀行的美元的買入價是8.3122元人民幣,賣出價是8.3455元人民幣。試計算該商品的人民幣報價。
【解題思路】由于是將美元報價折人民幣報價,所以肯定是乘以匯率,另由于出口商必須報出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價格,所以必須是乘以大的,即:2000×8.3455=16691元人民幣。
【說明】按書上的規(guī)則:外幣折本幣用賣價。注意這里的賣價是指美元的賣價,所以應該是8.3455,結(jié)論相同。此題書上答案有誤。
〖總結(jié)〗這四條規(guī)則不需任何條件,無需特別記憶。熟練掌握運用這四條規(guī)則,匯率問題無憂!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