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腦膜炎、腦炎
病毒性腦膜炎、腦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由于病原體致病性和宿主反應過程的差異,形成不同類型疾病。炎癥過程在腦膜,臨床重點表現為病毒性腦膜炎。累及大腦實質時,則以病毒性腦炎為臨床表現。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80%是由腸道病毒引起(如柯薩基病毒、埃可病毒),其次為蟲媒病毒(如乙腦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皰疹病毒等,蟲媒病毒治病者約占5%。
引起病毒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病毒是( )
A、腦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柯薩奇病毒 D、皰疹病毒 E、流感病毒
標準答案:c 解 析::本病80%由腸道病毒引起(如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其次為蟲媒病毒(如乙腦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皰疹病毒等。
(二)臨床表現
1.病毒性腦膜炎 急性起病,可先有數日前驅癥狀,主要癥狀為發熱、惡心、嘔吐,年長兒可自訴頭痛、頸、背、下肢疼痛、畏光等,但意識多不受累,可有頸強直,無局限性神經系統體征。病程大多在1~2周。
2.病毒性腦炎 開始時癥狀較輕,為不同程度的發熱,隨后體溫增高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輕者出現表情淡漠、嗜睡,重者神志不清、譫妄、昏迷,或出現精神障礙。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嘔吐、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嚴重得引起腦疝,甚至呼吸、循環衰竭死亡。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受損部位不同,可出現不同局限性神經系統體征,如類似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根炎,急性小兒偏癱,腦神經核受累或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等。病毒性腦炎病程在2~3周。多數完全恢復,但少數留有智力發育落后、肢體癱瘓、癲癇等后遺癥。
(三)輔助檢查
1.腦脊液 壓力增高,細胞數大多在(1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后期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圍, 氯化物偶見降低。
在腦脊液檢查中,鑒別化膿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膜炎最有意義的項目是 C
A.腦脊液的透明度B.腦脊液的壓力 C.糖和氯化物是否降低
D.腦脊液細胞數 E.蛋白質增高的程度
2.病毒學檢查 部分患兒腦脊液病毒培養及特異性抗體測試陽性。恢復血清特異性抗體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診斷價值。
(四)治療原則
主要是支持和對癥治療,如降溫、止驚、降低顱內壓、改善腦微循環、搶救呼吸和循環衰竭。抗病毒治療可選用阿昔洛韋。
(五)護理措施
1.維持正常體溫 監測體溫觀察熱型及伴隨癥狀。出汗后及時更換衣物,體溫>38.5℃時給予物理降溫或遵醫囑藥物降溫、靜脈補液。
2.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向患兒介紹環境,以減輕其不安與焦慮。明確環境中可引起患兒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使患兒離開刺激源。糾正患兒的錯誤概念和定向力錯誤。如患兒有幻覺,討論幻覺的內容,以便采取適當的措施。為患兒提供保護性的看護和日常生活的細心護理。
3.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保持癱瘓肢體于功能位置。病情穩定后,及早督促患兒進行肢體的被動或主動功能鍛煉,活動時要循序漸進,加強防護措施,防碰傷。在每次改變鍛煉方式時給予指導、幫助和正面鼓勵。
4.注意病情觀察、保證營養供應。
(1)患兒取平臥位,一側背部稍墊高,頭偏向一側,以便讓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利于靜脈回流,降低腦靜脈竇壓力,利于降顱壓。
(2)每2小時翻身一次,輕拍其背促痰排出,減少墜積性肺炎。
(3)密切觀察瞳孔及呼吸,以防因移動體位至腦疝形成和呼吸驟停。
(4)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如痰液堵塞、立即執行氣管吸痰,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或使用人工呼吸。
(5)對昏迷或吞咽困難的患兒,應盡早給予鼻飼,保證熱卡供應,作好口腔護理。
(6)輸注能量合劑營養腦細胞,促進腦功能恢復。
(7)控制驚厥、保持鎮靜,因任何躁動不安均能加重腦缺氧。遵囑使用鎮靜藥、抗病毒藥、激素、促進蘇醒的藥物等。
5.健康教育 向患兒及家長介紹病情,作好心理護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向家長提供日常生活護理的有關知識。指導家長作好智力訓練和癱瘓肢體功能訓練。有繼發癲癇者指導長期正視服用抗癲癇藥物。出院的患兒應定期隨訪。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