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又稱吉蘭-巴雷綜合征(GBS),是神經系統由體液和細胞共同介導的單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脊神經根、脊神經和腦神經,主要病變是周圍神經廣泛的炎癥節段性脫髓鞘。臨床特征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及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急性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2.吉蘭-巴雷綜合征(GBS)臨床表現有癱瘓、感覺障礙、腦神經損害、自主神經損害。癱瘓首發癥狀為四肢對稱性無力,從雙下肢開始,并逐漸加重和向上發展至四肢,一般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遠端,表現為雙側對稱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半數以上病人有腦神經損害,而且多為雙側。成人以雙側面神經麻痹多見,兒童以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麻痹多見。自主神經損害以心臟損害最為常見也最嚴重,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血壓不穩等,可引起突然死亡。
3.吉蘭-巴雷綜合征(GBS)腦脊液改變在發病后2~4周最明顯,表現為細胞計數正常而蛋白含量明顯增高,即蛋白-細胞分離現象,這是GBS最重要的特征性檢查結果。
4.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的慢性疾病。臨床以禁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和體位不穩為主要特征。動作不靈活和震顫為疾病早期的首發癥狀,隨疾病進展出現特征性表現。①靜止性震顫:始于一側上肢遠端,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及對側上下肢。上肢震顫重于下肢,手指呈現有規律的拇指對掌和余指屈曲的震顫,形成“搓丸樣動作”。震顫在靜止狀態時出現且明顯,運動時減輕或暫時停止,情緒激動可加重,睡眠時可完全停止,故稱為“靜止性震顫”。②肌強直:本病主要特征之一,多從一側上肢或下肢近端開始,逐漸蔓延至遠端、對側和全身肌肉,表現為被動運動關節時的“鉛管樣強直”,如合并有震顫,可表現為“齒輪樣強直”。③運動遲緩:隨意動作減少減慢。上肢不能做精細動作,早期走路時上肢擺動幅度小,步伐逐漸變小變慢,拐彎時步態障礙尤為明顯;晚期有“慌張或前沖步態”,有時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動彈,稱為“凍結”現象。面肌運動減少,呈現“面具臉”等。
5.帕金森病用藥護理:①左旋多巴及混合制劑:副作用主要有惡心、嘔吐、厭食、不自主運動、直立性低血壓,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應囑病人在進食時服藥,以減輕消化道癥狀。不應同服維生素B6。②抗膽堿藥:適用于早期輕癥病人,常用鹽酸苯海索(安坦),或選用東莨菪堿、苯扎托品、丙環定等。主要有口干、眼花、少汗或無汗、面紅、惡心、便秘、失眠和不安,嚴重者有譫妄、不自主運動等副作用。合并有前列腺肥大及青光眼者禁用此類藥。③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常用溴隱亭,主要有惡心、嘔吐,低血壓和昏厥、紅斑性肢痛、便秘、幻覺等副作用。用藥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步緩慢增加劑量直至有效維持;服藥期間盡量避免使用維生素B6、利血平、氯氮卓、氯丙嗪等藥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導致直立性低血壓。
練習題
1.吉蘭-巴雷綜合征腦脊液改變的特點是
A. 發病后1~2周最明顯
B. 細胞計數正常,蛋白含量增高
C. 細胞計數增高,蛋白含量正常
D. 細胞計數增高,蛋白含量增高
E. 細胞計數正常,蛋白含量減低
答案:B
2.患者女,35歲,以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入院,護理評估時重點應評估的首發表現是
A.肢體麻木
B.吞咽障礙
C.心律失常
D.雙下肢無力
E.肢體震顫
答案:D
3. 關于帕金森病患者“靜止性震顫”描述正確的是
A. 震顫在運動時明顯
B. 震顫在睡眠時可完全停止
C. 開始于雙側上肢遠端
D. 開始于雙側下肢遠端
E. 下肢震顫重于上肢
答案:B
4.帕金森病早期的首發癥狀是
A.震顫
B.癱瘓
C.感覺障礙
D.面神經麻痹
E.迷走神經麻痹
答案:A
5.患者男,60歲,診斷帕金森病給予左旋多巴治療,服藥期間應注意觀察的藥物副作用是
A.口干、眼花
B.紅斑性肢痛
C.不自主運動
D.失眠
E.暈厥
答案:C
↓↓點擊下方鏈接領取[執業護士]真題/考點/模擬題等資料>>>
相關推薦:
護士資格考試考點資料 ※ 執業護士考試時間 ※ 考試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