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管理小兒生理發育指標及評價
生長表現為形態的變化,指隨年齡的增加,身體各器官和系統的長大,屬于量變。發育是細胞、組織、器官功能上的分化和成熟,屬于質變。
1.常用發育指標:體重、身高、頭圍。
(1)體重:最易獲得,常用于生長監測,反映近期的營養狀況。1歲以內是“第1個生長高峰”。1歲時可達出生體重的3倍,2歲時為出生體重的4倍。體重的估算公式:
<6個月齡嬰兒體重=出生體重(kg)+月齡×0.7
7~12個月齡嬰兒體重=6(kg) +月齡×0.25
2歲至青春前期兒童體重(kg)=年齡(歲)×2+7(或8)
(2)身高(身長):反映長期的營養狀況。2歲以下的仰臥位測量稱身長。2歲以上立位測量稱身高。2~12歲身高的估算公式:
身長(cm)=年齡(歲)×6+77
(3)頭圍:眉弓上緣經枕骨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反映顱骨生長和腦發育。2歲以內測量足有監測價值。過小常提示腦發育不良,過大或增長過快需考慮腦積水及腦腫瘤可能。
2.生長發育評價內容:發育水平、生長速度和勻稱程度。
體格生長常用的評價方法:曲線圖法(可及時發現生長偏離現象)、指數法、百分位數法、等級評價法等。實際工作中等級評價法最常用。
3.神經心理發育與評價:發育內容:感知、運動、語言、情感、思維、判斷和意志性格等。評價神經心理的測驗和量表分為兩類:篩查性和診斷性測驗。
(1)篩查性測驗:常用方法有丹佛發育篩查測驗(DDST)、0~6歲兒童發育篩查量表(DST)、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象、圖片詞匯測驗(PPVT)等。
(2)診斷性測驗:蓋塞爾(Gesell)發育測驗、Bayley嬰兒發育量表等用于發育診斷;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用于智力診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