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藥物動力學
一、藥物轉運
1.被動轉運:從高濃度的一側向低濃度的一側擴散轉運的過程。多數藥物屬于被動轉運。
⑴特點:不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無飽和現象
⑵影響因素:膜兩側的藥物濃度差;藥物理化性質。
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極性小、非解離型的藥易通過生物膜轉運,反之難跨膜轉運。
2.主動轉運:是一種逆濃度(或電位)差的轉運。與正常代謝物相似的藥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點:需要載體,消耗能量,有飽和現象和競爭性抑制。
3.易化擴散:如葡萄糖的吸收
特點: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順濃度梯度。
二、藥物體內過程(掌握)
1.吸收:藥物經血管外給藥后自給藥部位向血液循環的轉運過程。
⑴影響因素:
①藥物因素:藥物的理化性質、劑型、劑量和給藥途徑。
弱酸性藥在酸性環境中非解離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
弱堿性藥在堿性環境中非解離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
吸收快慢:吸入、舌下、直腸、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經皮給藥
②機體因素:胃腸道pH值,血流量,胃排空等
⑵不同給藥方式特點
①胃腸道給藥:最常用的給藥途徑,安全方便,經濟。小腸是主要吸收部位。影響因素較多:溶解度、PH
首關消除:藥物進入體循環之前,首先在胃腸道或肝臟被滅活,進入體循環量減少。舌下及直腸給藥可避免首關消除
②注射給藥:吸收迅速完全,用藥不方便。適用于危急、昏迷、不能口服病人
③吸入給藥:吸收極其迅速,適用于氣體及揮發性藥物
④經皮給藥:脂溶性藥可緩慢通透,吸收緩慢不規則
2.分布:進入循環的藥向不同部位轉移的過程。
決定藥物在體內分布的因素:
⑴體液pH: 影響藥物解離度
⑵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為可逆性疏松結合,結合型藥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轉運、代謝和排泄,并暫時失去藥理活性。結合具有飽和性與可逆性,有競爭置換現象:
兩個藥物能競爭與同一蛋白結合而發生置換現象,使游離型藥濃度增加,導致中毒;
血漿蛋白過少或變質時藥物血漿蛋白結合率下降,易發生毒性反應。
⑶生理屏障
血腦屏障: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藥易通過血腦屏障,但腦脊液中藥物濃度低于血漿濃度
胎盤屏障:通透性無明顯差別
3.藥物的生物轉化::藥物滅活與體內消除的過程
⑴生物轉化后的結果:失活成為無藥理活性;活化—無藥理活性成為有藥理活性或產生有毒物質
⑵生物轉化步驟: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為氧化、還原或水解。主要由肝微粒體的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催化。特點:對底物選擇性不高,可誘導與抑制,個體差異大
第二步為結合,是母藥或代謝物與內源性物質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結合。結合物一般極性增加,活性降低或滅活。
⑶肝藥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利福平、卡馬西平、灰黃霉素,能誘導酶的活性,加速藥物的代謝,使藥物效應減弱
肝藥酶抑制劑:如異煙肼、氯霉素、酮康唑、西咪替丁,能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藥物的代謝,使藥物效應敏化
4.藥物的排泄:藥物原形和代謝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⑴腎排泄(主要排泄途徑):
藥物及其代謝物腎小球濾過、腎小管重吸收后隨尿排出(簡單擴散)
腎小管外主動分泌到腎小管內排出(主動轉運)
①藥物腎小管中重吸收量與藥物脂溶性、尿液PH有關
②分泌機制相同藥物之間有競爭性抑制排泄現象,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腎小管主動分泌,延效并增強。
⑵膽排泄:藥物自膽汁進入十二指腸,經糞便排出
肝腸循環:自膽汁排入十二指腸的藥物在小腸再被重吸收,作用明顯延長。如洋地黃、地高辛
⑶其他:乳汁、唾液、汗腺、呼吸道
三、藥物動力學基本概念(掌握,可參考藥劑學)
1.時效關系:潛伏期(短:吸收快)----有效期----殘留期(長:蓄積中毒)
2.藥動學參數
⑴藥-時曲線下面積AUC:代表一次用藥后的吸收總量,反映藥物的吸收程度。
⑵生物利用度F:藥物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速度與程度的一種量度,評價制劑吸收程度。可由藥時曲線下面積AUC計算
⑶藥峰時間tmax與藥峰濃度Cmax:反映藥物吸收快慢
⑷消除半衰期t1/2:反映藥物從體內消除快慢
⑸表觀分布容積Vd:反映藥物在體內分布廣窄,無實際生理意義
⑹清除率:反映藥物從體內消除的另一參數
例1:決定藥物每天用藥次數的主要因素是:(單選)
A作用強弱
B吸收快慢
C體內分布速度
D體內轉化速度
E體內消除速度
參考答案:E
例2: 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單選)
A是永久性的
B對藥物的主動轉運有影響
C是可逆的
D加速藥物在體內的分布
E促進藥物排泄
參考答案:C
例3: 肝藥酶的特點是(單選)
A專一性高、活性很強、個體差異很大
B專一性高、活性有限、個體差異很大
C專一性低、活性有限、個體差異小
D專一性低、活性有限、個體差異大
E專一性低、活性很強、個體差異小
參考答案:D
例4:在下列情況下,藥物從腎臟的排泄減慢(多選)
A青霉素G合用丙磺舒
B阿司匹林合用碳酸氫鈉
C苯巴比妥合用氯化銨
D苯巴比妥合用碳酸氫那鈉
E苯巴比妥合用苯妥英鈉
參考答案:A C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