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藥藥劑學的發展
學習要點:
1. 歷代主要中藥劑型理論——各時期藥學專著的成書年代,作者,經典內容和歷史價值;
2. 中藥制劑新劑型、新技術、新輔料。
一、中藥藥劑學發展的歷史回顧
歷代主要中藥劑型理論:
1.唐代以前
①商湯:伊尹首創湯劑,總結了《湯液經》——最早的方劑與制藥技術專著。
②戰國:《黃帝內經》——第一部醫藥經典著作。
③秦、漢:《神農本草經》,張仲景撰寫《傷寒論》、《金匱要略》。
④晉:葛洪,《肘后備急方》。
⑤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
2.唐代至明、清時期
①唐: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燾著《外臺秘要》,《新修本草》——是我國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國性藥典。
②宋、元: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第一部中藥制劑規范。
③明、清:明:朱木肅 著《普濟方》,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王肯堂著《證治準繩》、陳實功著
《外科正宗》;清:吳謙等著《醫宗金鑒》,吳尚先著《理瀹駢文》,吳鞠通著《溫病條辨》。
A 型題:
最早提出應根據疾病性質和臨床需要選擇劑型的中醫藥著作為()
A.《新修本草》B.《本草經集注》C.《傷寒論》D.《神農本草經》E.《黃帝內經》答案:B
二、新中國成立后中藥藥劑學的主要成就(了解)
1.中藥制劑的文獻研究與教材建設
《全國中成藥處方集》(1962)、八版《中國藥典》、《中藥制劑手冊》(1965 年)、《全國中成藥產品目錄》(1985)、《中華本草》、《中藥方劑大辭典》等。
2.傳統劑型改進與原制劑工藝優化
3.中藥新劑型新制劑的研究開發
4.中藥制劑基礎理論的研究
5.中藥制劑新的質量標準體系的建立
6.中成藥現代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三、中藥制劑新劑型新技術新輔料的研究應用現狀
1.新劑型 2.新技術、新工藝 3.新輔料甘露醇、乳糖、微晶纖維素(MC)、微粉硅膠、羧甲基淀粉鈉(CMS-Na)、預膠化淀粉、羥丙基淀粉、聚維酮(PVP)、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L-HPC)、羧甲基乙基纖維素、丙烯酸樹脂、羧甲基纖維素鈣(CMC-Ca)、羧甲基淀粉鈉(CMS-Ma)、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鄰苯二甲酸酯、二氧化鈦、木糖醇酐單硬脂酸酯、海藻酸鈉、泊洛沙姆(Poloxamer)、卡波沫(又稱卡波普、卡波姆,Carbomer)、氮酮(又稱月桂氮酮,A-zone)、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β -環糊精(β -CD)、聚乙二醇(PEG)、鄰苯二甲酸醋酸纖維素(CAP)等等。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