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上皮癌
WHO1990年正式將其列為一種獨立的涎腺腫瘤。該腫瘤發病年齡為中老年人多見。男性明顯多于女性。發病部位以腮腺多見,其次為腭腺。
肉眼觀察:腫瘤為圓形,大小不等,直徑1~7cm,邊界不清。部分有包膜,但不完整。切面實性,灰白色,質地中等,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腫瘤可有出血、壞死。
顯微鏡觀察:腫瘤由透明細胞、梭形細胞或漿細胞樣細胞組成,瘤細胞異型性明顯。腫瘤細胞大小不一,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見,可出現出血、壞死。
牙髓充血
牙髓充血——是髓腔內的血管受到各種刺激后所發生的擴張性充血。
牙髓充血分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兩種。其中病理性充血是牙髓炎的早期表現,病理因素去處后,牙髓可恢復正常,所以又叫灶性可逆性牙髓炎。
(一)病理變化
肉眼:充血的牙髓呈紅色
鏡下:血管擴張,血細胞充盈,呈樹枝狀。
(二)臨床表現:
表現為牙本質過敏,酸痛,特別是冷刺激后引起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消失。
非牙源性囊腫
鼻腭管(切牙管)囊腫(nasopalatine duct cyst):來源于鼻腭管上皮剩余,可為切牙管囊腫和齦乳頭囊腫,前者發生于骨內,后者位于切牙乳頭的軟組織內。約占非牙源性囊腫的73%,是最常見的非牙源性囊腫。
[臨床表現]
多發于30-60歲,男性多見。臨床癥狀不明顯,僅在X線檢查時或戴義齒時發現。腭中線前部腫脹,有時可伴有疼痛和瘺管形成。X線表現為圓形放射透光區
[病理]上皮襯里:復層鱗狀上皮、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立方上皮或柱狀上皮。這些上皮可單獨或聯合存在。
纖維囊壁:含有較大的血管和神經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