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開頜的早期治療
骨性開頜的診斷和治療仍然是正畸醫生所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之一。最近兩個研究對骨性開合(牙合)的早期治療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解答如下:
一個頭影測量的前瞻性研究中,Tran等評價了高位頭帽牽引(HPHG)與少量咀嚼肌功能訓練的聯合治療對顱面形態改變的影響。31位骨性開合(牙合)患者(平均年齡9.3±1.3歲)采用固定擴弓器(BPE)、橫腭弓(TPA)、高位頭帽牽引(HPHG)和下頜舌弓進行了為期23±4.7個月的治療。患者經快速擴弓(RPE)后被隨機分為肌功能訓練組和非肌功能訓練組。肌功能訓練組的患者每天咬合(牙合)墊5次,每次1分鐘,對治療前后的頭顱側位片進行頭影測量,記錄形態學的各項指標。對照組按年齡、性別和下頜平面角與治療組進行匹配后,同樣進行治療前后的頭影測量分析。肌功能訓練組在功能訓練前后都要記錄其最大合(牙合)力值、咬肌肌電參數,然后利用合(牙合)力和肌電參數之間的線性關系來評價肌力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進行肌功能訓練有助于垂直向的控制,單獨用高位頭帽牽引可加深前牙覆合(牙合),并壓低上頜磨牙;如果結合肌功能訓練,就能明顯減小ANB角和下頜角,使下頜骨前上旋轉平均2.2o;肌功能訓練前后的最大合(牙合)力值和肌電參數的回歸系數沒有顯著差異;盡管肌功能訓練不能增加咀嚼肌力,但能改善面形,有助于減輕垂直生長型的異常。
壞疽性口炎的臨床表現
壞疽性口炎初起時常在單側頰黏膜上出現紫紅色硬結,迅速變黑脫落遺留邊緣微突起的潰瘍面,向深層擴展,并有大量壞死組織脫離,同時,頰部皮膚腫脹發亮,腐爛脫落,終至內外貫通,“穿腮露齒”。病程中有特異性腐敗惡臭,但病員疼痛感輕微。病情惡化,可致死亡,死亡原因多為并發癥所致。如治療及時,痊愈后常遺留顏面部及牙頜系統的嚴重缺損。
壞疽性口炎的病損多發生在牙齦邊緣或牙齦乳頭之間,若未采用特效治療,病情常很快蔓延,并破壞牙齦軟組織或骨質。壞死部位覆蓋由壞死組織形成的黃白色假膜,并有頑固性疼痛及反復出血。病程長短不定。癥狀有輕有重,重者可伴發熱等全身癥狀,急性期近一步發展時可擴散到口腔粘膜的其它部位。
壞疽性口炎早期絕大多數出現壞死性齦口炎的癥狀,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有重大意義,可避免發展為壞疽性口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