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口腔醫(yī)師綜合筆試必備知識點精選匯總
活動期牙周炎病理改變
1. 牙面上:有菌斑、軟垢、牙石堆積。
2 . 牙周袋內:有大量炎性滲出物,內含免 疫球蛋白及補體。
3. 袋內上皮:糜爛潰瘍,上皮增生形成條索或網(wǎng)眼狀,有大量炎細胞浸潤,一部分炎細胞及滲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內。
4. 結合上皮:向根方增生、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周圍有密集的炎細胞。
5. 上皮下膠原纖維:水腫、變性、消失,大部分被炎細胞所替代。
6. 牙槽骨:吸收,出現(xiàn)骨吸收陷窩,牙槽嵴頂?shù)墓逃醒啦酃俏铡⑾А?/P>
7. 牙周膜:基質及膠原變性,牙周膜間隙增寬。
8. 深牙周袋致使牙骨質:暴露,可見牙石緊密附著。
臨床上表現(xiàn)為牙周溢膿、牙齒松動等典型的牙周炎癥狀,如不能及時控制,則最終導致牙齒松動、脫落。
牙周袋三種情況
正常:結合上皮附著于釉質或釉質牙骨質界處
牙周炎時,結合上皮向根方增殖, 其附著喪失,致使齦溝病理性加深,形成>3mm的盲袋,稱牙周袋。
1. 齦袋 gingival pocket 多見于牙齦炎
又稱假性牙周袋,牙槽骨尚無明顯吸收,牙槽骨的高度并未喪失,僅僅是牙齦組織由于炎癥性增生、腫大,導致齦緣覆蓋牙冠而形成的齦袋。
2. 骨上袋 supragingival pocket
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頂?shù)纳戏剑捎谘啦坩諡樗轿眨涓叨让黠@降低,導致骨上袋形成。
3. 骨內袋 intrabony pocket
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頂下方,牙槽骨在袋的側方,牙周袋處于牙根面與牙槽骨之間,是由于牙槽骨發(fā)生垂直型骨吸收所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