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假膜型口腔念珠菌病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嬰兒最多見,發生率為4%,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鵝口瘡病。病程為急性或亞急性。病損可發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新生兒鵝口瘡多在出生后2~8日內發生,好發部位為頰、舌、軟腭及唇。損害區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自如雪的柔軟小斑點,如帽針頭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為白色或藍白色絲絨狀斑片,并可繼續擴大蔓延至扁桃體、咽部、牙齦。早期黏膜充血較明顯,故呈鮮紅色與雪向的對比。而陳舊的病損黏膜充血減退,白色斑片帶淡黃色。斑片附著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紅的黏膜糜爛面及輕度出血。患兒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有時有輕度發熱,全身反應一般較輕;但少數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數患者還可并發幼兒泛發性皮膚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分型
口腔念珠菌病分型尚不統一,可按病損特征及病變部位等分型,目前普遍采用Lehner(1966)提出的分型標準,即將口腔念珠菌病分為假膜型、萎縮型、增殖型念珠菌病,及與念珠菌感染有關的疾病如正中菱形舌炎、念珠菌唇炎等。
牙周病局部治療
先除去牙齦上方的牙石,然后除去牙周袋內的牙石,并刮除牙周袋內含有大量細菌毒素的病變牙骨質。
鮮酸漿草食鹽少許,搗爛絞汁,用消毒棉花蘸汁,擦洗患處,一日三、五次。7天自愈。
牙周炎的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首先是除去牙齦上方的牙石(醫學上稱為齦上牙石),然后除去牙周袋內的牙石(即齦下牙石),并刮除牙周袋內含有大量細菌毒素的病變牙骨質,經過這些治療后,牙齦紅腫可以消退,牙齦出血和牙周袋溢膿可消失。
形成了牙周袋后,通常對牙周袋進行藥物處理,可在牙周袋內置入各種藥物,如碘甘油、復方碘液或抗菌藥物,使牙周袋內保持較高的藥物濃度,消滅牙周袋的各種細菌,達到殺菌、消炎和收斂的作用。經上述治療后,療效不好者,則需進行牙周手術。
牙齒松動者,可采取不同方法,進行松牙固定術。對于病情嚴重,牙周組織破壞較多,無法保留的患牙,則需拔除。除局部治療外,癥狀明顯嚴重者,可采取全身治療,即口服抗菌藥物,如甲硝唑,每天3次,每次0.2克,連服1周;螺旋霉素,每天4次,每次0.2克,連服1周;替硝唑,每天2次,每次 0.5克。
牙周炎早期治療效果好,能使病變停止發展,牙周組織可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因此,當牙齦出現紅腫,需及時到醫院檢查、診斷與治療。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