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結核
口腔結核原發者極少,大多數繼發于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灶。口腔軟組織的結核病損包括:口腔粘膜結核初瘡、口腔粘膜結核性潰瘍、口腔尋常狼瘡。
(一)病因
病原:結核桿菌,口腔結核較少見。
(二)臨床表現
1.結核初瘡(原發性綜合征)
臨床上不常見。
2.結核性潰瘍
為口腔中最常見的繼發性結核損害。常見于舌部,為慢性持久性潰瘍:邊界清楚或呈線形,表現為淺表、微凹而平坦的潰瘍,其底覆有少許膿性滲出物,除去滲出物后,可見暗紅色的桑葚樣肉芽腫。潰瘍邊緣微隆,呈鼠嚙狀,并向中央卷曲,形成潛掘狀邊緣。潰瘍基底的質地可能與周圍正常粘膜組織近似。仔細觀察潰瘍表面,有時在邊緣處,可看到黃褐色粟粒狀小結節。患者早期即有疼痛,潰瘍可發生肉芽腫性增殖性病變。
3.尋常狼瘡
臨床較少見。旱期損害為一個或數個綠豆大小的發紅的小結節,狼瘡結節可長期靜止不變,或逐漸消退為蒼白而萎縮的瘢痕組織;或者結節性病變的數量增加,甚至在瘢痕處形成結節;以致融合破潰,繼發感染,壞死脫落,造成組織缺陷,形似狼噬,故名狼瘡。尋常狼瘡的口腔損害,也可能表現為硬化性肉芽腫。
放射性頜骨壞死病因
放射線能對惡性腫瘤細胞的分裂起到抑制作用,但也能對正常組織產生損害作用。關于放射性壞死的原因多年來一直崇尚血管栓塞學說。研究證實,骨組織經輻射后的實質組織受損的同時血管因輻射也發生一系列形態及功能上的變化。照射后早期的形態變化可見因血管內膜腫脹而發生血供減少;晚期則因管壁增厚或內皮細胞增生突向管腔造成血管狹窄或閉塞,導致血供銳減或終止,引起局部營養障礙。但近年有研究證實,骨細胞的損害要遠比血管損害早,從而對血管栓塞學說提出異議。應當說放射性骨損害與血管損害應是互為因果,互有關聯的。頜骨,尤其是下頜骨主要為密質骨,含鈣量高,吸收射線量大。因此在頭頸部惡性腫瘤給予根治性照射時有發生無菌性壞死的可能。在此基礎上,如口腔衛生不佳、牙源性感染以及損傷或施行拔牙手術等,均可導致繼發感染,頜骨骨面外露,形成放射性頜骨壞死(骨髓炎)。
放射性頜骨壞死(骨髓炎)的發生與射線種類、個體耐受性、照射方式,局部防護,特別是放射劑量或分次照射方案等均有一定關系。口腔組織對射線平均耐受量為6~8周內給予60~80Gy。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