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1口腔執業醫師《口腔解剖生理學》復習資料匯總
上頜中切牙、下頜中切牙、上頜側切牙、下頜側切牙等解剖特點
1.上頜中切牙是切牙中體積最大、近遠中徑最寬的牙。
唇面:近似梯形,切頸徑大于近遠中徑,近中緣和切緣較直,遠中緣略突,切1/3見兩條縱形發育溝,頸1/3處略突出為唇面的外形高點。近中切角似直角,遠中切角略圓鈍。
舌面:與唇面形態相似但略小。
鄰面:近中面似三角形,頂為切端,底為頸緣,呈“Ⅴ”形,稱為頸曲線,近中接觸區在切1/3靠近切角。遠中面似近中面但稍短而圓突,遠中接觸區在切1/3距切角稍遠。
切嵴:鄰面觀,切嵴位于牙體長軸的唇側。
牙根:為粗壯較直的單根,唇側寬于舌側,牙根頸部橫切面為圓三角形。根尖較直或略偏遠中。
2.下頜中切牙:全口恒牙中體積最小的牙,形態較為對稱。下頜中切牙牙冠寬度約為上頜中切牙寬度的2/3。
3.上頜側切牙:位于上頜中切牙的遠中,形態與上頜中切牙基本相似,但較上頜中切牙體積稍小,形態窄長。上頜側切牙的形態變異較多,常見為錐形或先天缺失。
4.下頜側切牙:與下頜中切牙相似,但體積較下頜中切牙大。
5.切牙臨床應用解剖:
1)上頜切牙位于牙弓前部,易受創傷,缺損后對發音和美觀有直接影響。
2)上頜切牙鄰面接觸區和上頜側切牙舌窩頂點為齲病的好發部位。
3)下頜切牙接近下頜下腺、舌下腺導管口,受唾液的沖刷不易發生齲齒,但舌面近頸部往往有牙垢、牙石沉積。
4)上頜中切牙牙根較圓且直,拔除時可用旋轉力。上頜側切牙牙根常有彎曲,下頜切牙牙根扁而長,拔除時不可用旋轉力。
5)上頜側切牙外形常有變異或先天缺失。
上頜尖牙、下頜尖牙、尖牙臨床應用解剖
1.上頜尖牙是全口牙中牙體和牙根最長的牙。
唇面:似圓五邊形,頸緣呈弧形,近中緣長,近中斜緣短,遠中斜緣長,遠中緣短。近、遠中斜緣在牙尖頂端相交成的角約為90°。唇面中部由牙尖頂伸至頸1/3的突起形成唇軸嵴。唇面的外形高點在中1/3與頸1/3交界處的唇軸嵴上。
舌面:似唇面,但略小。舌窩被舌軸嵴分成較小的近中舌窩和較大的遠中舌窩。
鄰面:遠中面比近中面更突且短小。
牙尖:牙尖由四條嵴和四個斜面組成。四條嵴為近、遠中牙尖嵴和唇、舌軸嵴,其中遠中牙尖嵴大于近中牙尖嵴,牙尖頂偏近中。四斜面為近、遠中唇斜面和近、遠中舌斜面。
牙根:單根,直且粗壯,唇舌徑大于近遠中徑,根頸橫切面呈卵圓三角形。根長約為冠長的2倍,根尖略偏遠中。
2.下頜尖牙與上頜尖牙形態相似,較上頜尖牙窄而薄,故牙體顯得細長。
唇面:為窄長五邊形,切頸徑明顯大于近遠中徑,較平坦,頸嵴、唇軸嵴及發育溝不如上頜尖牙明顯。近中緣最長,約與牙體長軸接近平行,遠中緣較短,近中斜緣短,遠中斜緣長,兩者長度之比約為1:2,近、遠中斜緣的交角大于90°。唇面觀察下頜尖牙,冠與根的近中緣相連約成直線。
舌面:小于唇面,略凹,舌軸嵴不如上頜尖牙明顯,外形高點在舌隆突。
鄰面:似三角形,鄰面觀察下頜尖牙,冠與根兩者的唇緣相連約成弧線。
牙尖:不如上頜尖牙明顯,牙尖頂偏近中更明顯。
牙根:為扁圓細長的單根,根頸1/3處橫切面為扁圓形。近、遠中根面有淺的長形凹陷。根尖略偏遠中。
3.尖牙臨床應用解剖:
1)位于口角處,起支撐口角的作用。如缺失則口角塌陷,對面容影響較大。
2)牙冠各面光滑,自潔作用較好,發生齲齒的機會少。
3)因其牙根長、穩固,通常是口內留存時間最長的牙。修復時多用作基牙。
4)上頜尖牙牙根為圓錐形單根較直,拔除時可用旋轉力。
上頜第一前磨牙、上頜第二前磨牙等前磨牙解剖特點
1.上頜第一前磨牙:為前磨牙中體積最大的牙。
頰面:近中斜緣長于遠中斜緣,頰尖偏遠中,是前磨牙中唯一的頰尖偏向遠中者。
舌面:舌尖短小、圓鈍,偏向近中,外形高點在舌面中1/3處。
鄰面:有近中溝從(牙合)面跨過近中邊緣嵴至近中面的(牙合)1/3處,近遠中接觸區均靠(牙合)緣偏頰側。
(牙合)面:有頰舌兩尖,頰尖長大銳利,舌尖短小圓鈍,頰尖偏遠中,舌尖偏近中。(牙合)面中央凹下形成中央窩,由近中點隙發出的溝越過近中邊緣嵴至近中面,稱為近中溝,是上頜第一前磨牙的特有解剖標志。
牙根:多數在根中部或根尖1/3處分叉為頰、舌兩根,根尖略偏遠中。
2.上頜第二前磨牙:與上頜第一前磨牙形態相似。牙冠小而圓突,輪廓不如上頜第一前磨牙明顯。
3.下頜第一前磨牙:是前磨牙中體積最小的牙。
頰面:頰尖長大尖銳,偏近中。頰軸嵴在頸1/3處明顯,頰頸嵴似新月形,外形高點位于頸1/3處。
舌面:較短小,約為頰面的1/2。舌尖明顯比頰尖小,外形高點位于中1/3處。
鄰面:牙冠明顯向舌側傾斜,頰尖頂位于牙體長軸上。
(牙合)面:頰、舌尖三角嵴相連橫過(牙合)面形成橫嵴,是該牙的重要解剖標志。
牙根:為扁而細長的單根,頰側比舌側寬,根尖略偏遠中。
4.下頜第二前磨牙較下頜第一前磨牙體積大。牙形方圓,牙冠的厚度、寬度和高度相近,頰、舌面大小約相等。
5.前磨牙臨床應用解剖
1)(牙合)面的點隙、溝和鄰面均為齲齒的好發部位。
2)由于第一磨牙缺失的機會較多,故第二前磨牙常作為義齒修復的基牙。
3)牙根為扁形單根或雙根,且根尖多彎曲,拔除時主要使用搖力。
4)下頜前磨牙常用做判斷頦孔位置的標志。
5)前磨牙(牙合)面中央窩內,可能出現畸形中央尖,常因磨耗而穿髓,以下頜第二前磨牙多見。
6)上頜前磨牙與上頜竇接近,根尖感染可波及上頜竇,取斷根時避免使用推力。
上頜第一磨牙、上頜第二磨牙、下頜第一磨牙和下頜第二磨牙解剖特點
1.上頜第一磨牙約在6歲左右萌出,故稱其為“六齡牙”,是上頜中體積最大的牙。
頰面:近中頰尖略寬于遠中頰尖,兩尖之間有頰溝通過,外形高點在頸1/3處。
舌面:與頰面大小相近或稍小,近中舌尖寬于遠中舌尖,遠中舌溝由兩舌尖間通過并延伸至舌面1/2處。近中舌尖的舌側偶有第五牙尖,又稱卡氏尖。
鄰面:近中接觸區在(牙合)1/3與頰1/3、中1/3交界處;遠中接觸區在(牙合)1/3與中1/3、舌1/3交界處。
(牙合)面:(牙合)面的四周由頰(牙合)邊緣嵴、舌(牙合)邊緣嵴、近中邊緣嵴和遠中邊緣嵴組成。近中邊緣嵴短而直,遠中邊緣嵴稍長。近中舌尖最大,其次是近中頰尖、遠中頰尖,遠中舌尖最小。頰尖較尖銳,是非功能尖;舌尖較圓鈍,為功能尖,近中舌尖是上頜第一磨牙的主要功能尖。近中舌尖三角嵴與遠中頰尖三角嵴斜形相連形成斜嵴,是上頜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
牙根:由三根組成,頰側兩根分別為近中頰根和遠中頰根,舌側根稱舌根。三根之間分叉較大,有利于牙的穩固。
2.上頜第二磨牙:與上頜第一磨牙形態相似,較上頜第一磨牙稍小。
3.下頜第一磨牙為恒牙中萌出最早的牙,約在6歲萌出,亦稱其為“六齡牙”,是下頜牙弓中體積最大的牙。
頰面:(牙合)緣可見近中頰尖、遠中頰尖和遠中尖的半個牙尖,分別有頰溝和遠頰溝分開,頰溝末端形成點隙。
舌面:比頰面小且稍圓突。(牙合)緣可見近中舌尖、遠中舌尖,舌溝從兩舌尖間通過,舌軸嵴不明顯。
鄰面:近、遠中接觸區均靠近(牙合)1/3偏頰側。
(牙合)面:為(牙合)面尖、嵴、窩、溝、斜面最多的牙。有5個牙尖。頰尖短而圓鈍,舌尖長而尖銳,遠中尖最小,位于頰面與遠中面交界處。有5條三角嵴伸向(牙合)面中央,以遠中頰尖三角嵴為最長,遠中尖三角嵴最短。
牙根:為扁而厚的雙根,根干較短。近中根比遠中根稍大,近、遠中根面有長形凹陷;遠中根僅在近中根面上見長形凹陷。根尖偏向遠中。
4.下頜第二磨牙:與下頜第一磨牙形態相似,根據面形態可分為四尖型和五尖型。
(1)牙冠:四尖型為下頜第二磨牙的主要類型,面呈方圓形,有4個牙尖,其中近中頰、舌尖大于遠中頰、舌尖,無遠中尖。面中央窩內有4條發育溝呈“+”形分布,即頰溝、舌溝、近中溝和遠中溝,邊緣嵴和發育溝使整個(牙合)面似一“田”字形,是該牙的特點。五尖型下頜第二磨牙與下頜第一磨牙相似,但稍小,(牙合)面具有5個牙尖和5條發育溝,離體后兩者不易區分。
(2)牙根:多為雙根,較扁,根分叉度較下頜第一磨牙小,根尖皆偏遠中,有時聚成一錐體形。少數牙近、遠中根頰側融合,舌側仍分開,牙根橫斷面呈C形,稱為C形根。極少數分叉為三根,即近中頰根、近中舌根和遠中根。
5.磨牙臨床應用解剖
1)第一磨牙萌出最早,窩、溝、點隙多易齲壞。
2)上下頜第一磨牙的位置和關系,對建立正常咬合起重要作用,故應盡量保留和盡早治療。如必須拔除,也應及時修復,以免影響正常咬合關系。
3)第一磨牙牙冠形態與第二乳磨牙相似,在拔牙時應注意鑒別,以免誤認。
4)上頜磨牙根尖與上頜竇底壁僅以薄骨質相隔,其根尖感染可能引起牙源性上頜竇炎。拔牙時,特別是在取出斷根時,應避免將斷根推入上頜竇。
5)上頜第二磨牙牙冠相對的頰黏膜上有腮腺管口。上頜第三磨牙也是臨床尋找腭大孔的標志。
6)下頜第三磨牙牙根與下頜管關系密切,在拔牙時應注意器械的用力方向,以免將牙根推入下頜管,損傷下牙槽神經。
7)拔出上下頜磨牙時,注意牙根數目、分叉度和方向,以免斷根或根殘留。
8)第三磨牙常有先天缺失、錯位萌出或阻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