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前檢查
病史采集是通過醫師的問診了解患者就診的原因及要求,獲得患者系統病史、口腔專科病史的資料。主要包括:主訴、現病史、系統病史、口腔專科病史、家族史。
頜面部檢查
1.面部皮膚顏色、營養狀態。
2.頜面部外形的對稱性。
3.頜面各部分之間比例關系。
4.口唇的外形,笑線的高低,上下前牙位置與口唇的關系。
5.側面輪廓是直面型、凸面型還是凹面型,顱、面、頜、牙各部分的前后位置和大小比例是否正常,有無頜骨前突或后縮等異常情況。
顳下頜關節區的檢查
1.顳下頜關節活動度的檢查;
2.顳下頜關節彈響的檢查;
3.外耳道前壁檢查;
4.開口度及開口型。
開口度是指患者大張口時,上下中切牙切緣之間的距離。正常人的開口度為3.7——4.5cm,低于該值表明有張口受限。
開口型是指下頜自閉口到張大的整個過程中,下頜運動的軌跡。
5.下頜側方運動:下頜最大側方運動范圍正常情況下約為12mm。
口腔內的檢查
1.口腔一般情況;
2.牙周檢查;
3.牙列及咬合關系檢查;
4.缺牙區情況;
5.無牙頜口腔專項檢查;
6.原有修復體的檢查。
修復前準備:
診療計劃是基于病史采集和口腔臨床檢查基礎之上,根據上述全面信息作出疾病診斷、預后評估并對后續治療制訂出詳細的計劃和流程的過程。
1.診斷
2.預后
3.治療計劃
修復前準備:口腔的一般處理;余留牙的保留與拔除;口腔軟組織處理;修復前的正畸治療;牙槽骨的處理。
口腔的一般處理:
1.處理急性癥狀;
2.保證良好的口腔衛生(口腔衛生狀況直接關系到牙齦、牙周組織的健康以及修復效果);
3.拆除不良修復體;
4.治療和控制齲病及牙周病。
口腔軟組織處理:
1.治療口腔黏膜疾患;
2.舌系帶的修整(如唇舌系帶附著點接近牙槽嵴頂,系帶過短,影響義齒的固位和功能);
3.瘢痕組織的修整;
4.對松動軟組織的修整。
牙槽骨的處理:
1.消除有礙的骨突;(一般在拔牙后1個月左右修整較好。)
2.骨性隆突修整術;下頜前磨牙舌側、腭中縫處(腭隆突)、上頜結節;
3.前庭溝加深術;
4.牙槽嵴重建術。
【復習攻略】口腔軟組織處理與牙槽骨的處理是考試重點,重點掌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