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理變化:
(一)肝細胞變性壞死
1.肝細胞變性
(1)細胞水腫(最常見):肝細胞明顯腫大,胞質疏松化(胞質疏松呈網狀,半透明)→氣球樣變(細胞腫脹呈圓球形,胞質幾乎完全透明)
(2)嗜酸性變(僅累及單個或數個肝細胞,散在于肝小葉中):肝細胞體積變小(胞質水分脫失濃縮),胞質嗜酸性增強,紅染,胞核色深。
2.肝細胞壞死
(1)嗜酸性壞死(單個肝細胞的凋亡):嗜酸性變發展而來,形成嗜酸性小體(核濃縮消失,胞質深紅色濃染,圓形小體)
(2)溶解性壞死:細胞水腫發展而來,可分為:
類型 |
概念 |
常見于 |
點狀壞死 |
單個或數個肝細胞的壞死 |
急性普通型肝炎 |
碎片狀壞死 |
肝小葉周邊部界板肝細胞的灶性壞死和崩解 |
慢性肝炎 |
橋接壞死 |
中央靜脈與匯管區之間,兩個匯管區之間,或兩個中央靜脈之間出現的互相連接的壞死帶 |
中度與重度慢性肝炎 |
大片壞死 |
幾乎累及整個肝小葉的大范圍肝細胞壞死 |
重型肝炎 |
注:點狀壞死肝細胞能完全再生修復。
(二)炎癥細胞浸潤: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呈散在性或灶狀浸潤于肝小葉內或匯管區
(三)肝細胞再生(壞死肝細胞周圍的肝細胞再生)
再生的肝細胞:體積較大,胞質略呈嗜堿性,核大而深染,有時可見雙核。沿原有的網狀支架排列或呈團塊狀排列(壞死嚴重,結節狀再生)
(四)間質反應性增生和小膽管增生
1.間質反應性增生包括:(1)Kupffer細胞增生:可脫入竇腔,變為游走的吞噬細胞,參與炎細胞浸潤
(2)間葉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生:參與損傷的修復
2.小膽管增生:在匯管區或大片壞死灶內
臨床病理類型:
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
1.根據患者是否出現黃疸分為:
(1)無黃疸型:較多見,主要為乙肝,部分為丙肝;
(2)黃疸型:病變稍重,病程較短,多見于甲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2.病理變化:
(1)肉眼觀:肝臟腫大,質軟,表面光滑
(2)鏡下觀:
①肝細胞變性:以細胞水腫為主,表現為肝細胞胞質疏松淡染和氣球樣變→肝細胞體積增大,排列紊亂擁擠,肝竇受壓而變窄,肝細胞內出現淤膽現象
②肝細胞壞死:輕微,肝小葉內可見點狀壞死與嗜酸性小體,肝小葉與匯管區可見輕度炎細胞浸潤。黃疸型壞死往往稍重,毛細膽管內常有淤膽和膽栓形成
3.臨床病理聯系:肝區疼痛(彌漫性肝細胞腫大),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升高(肝細胞變性),肝功能異常,黃疸
4.結局:多數6個月內治愈,但乙肝、丙肝恢復較慢,其中乙肝約5%~10%、丙肝約7%可轉變為慢性肝炎。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