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泌尿系統疾病
1.腎炎類型:
以腎小球損害為主的疾病, 腎小球性腎炎;
以間質損害為主的疾病, 間質性腎炎;
以化膿性病變為主的疾病, 腎盂腎炎。
2. 腎小球性腎炎
指原發于腎小球,以腎小球損害為主的炎癥。始于腎小球,后波及腎球囊,最后累及腎小管及間質。
病因及機理
某些傳染病(豬丹毒,豬瘟,馬傳貧,馬鼻疽)時,常伴發腎小球性腎炎。
從感染到發生腎小球腎炎的間隔需要1-3周,發生變態反應性致敏所需的時間——腎小球性腎炎的變態反應性本質。
機理 : 近年來研究證實,腎炎的發生機理有兩種:
1、免疫復合物性腎小球性腎炎: 絕大多數(90%以上)腎小球性腎炎由免疫復合物所致。
2、抗腎小球基底膜性腎炎:此型腎炎較少見。發生是由于機體內產生抗自身腎小球基底膜抗體與腎小球基底膜作用而致病的。
病理變化
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腎小球性腎炎,分述如下:
3、急性腎小球性腎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常發生于急性感染之后,病程較短。病變主要在血管球及腎球囊內。有變質,滲出和增生等變化。
眼觀: 腎體積輕度腫大,充血,質地柔軟,被膜緊張,易剝離,表面與切面潮紅。皮質部略增厚,紋理不清。若有出血,表面和切面散布針尖狀大小的紅點。
鏡下: 1)腎小球毛細血管充血、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系膜細胞腫脹,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滲出,腎小球血細胞成分明顯增多,腎小球體積增大,充滿小球囊。
2)囊腔內有時還有白細胞,紅細胞,漿液。病變嚴重時,毛細血管腔內可有血栓形成。
3)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或脂變,腎小管擴張,內有透明或細胞管型,腎間質輕度水腫,出血,腎小球周圍間質少量中性白細胞浸潤。
4、亞急性腎小球性腎炎 介于急性與慢性腎炎之間病理類型。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腎小球囊壁層上皮細胞增生,形成新月體或環狀體。
眼觀: 腎臟腫脹,柔軟,色澤蒼白或灰黃“大白腎”之稱,表面光滑,可能有散在出血點,皮質增寬,與髓質分界清楚,病變為彌漫性。
鏡檢:1)腎小球囊壁層上皮細胞顯著增生,增生的細胞腫大,多角形或菱形,淡染,堆積成層,被復于腎小球的尿極,呈新月型(新月體);或呈環形(環狀體);
2)增生的上皮細胞間可見紅細胞,中性粒細胞或纖維素樣滲出物,增生的上皮細胞間纖維組織逐漸增加,形成“纖維性新月體”;
5、慢性腎小球性腎炎 發病遲緩,病程長,癥狀常不明顯。根據病理形態可分為以下幾種:
1)膜性腎小球性腎炎:特點:彌漫性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外側有免疫復合物沉積。
2)膜性增生性腎小球性腎炎: 特點: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和基底膜增厚。
3) 慢性硬化性腎小球性腎炎 各類腎小球性腎炎發展到晚期的結果。其特征是腎臟明顯縮小,變硬,又稱為固縮腎。
眼觀: 兩側腎對稱性縮小,蒼白,質地變硬,表面呈細顆粒狀,被膜粘連,不易剝離。切面的皮質變薄,見有微小囊腫。
鏡下1)早期可見到某種類型腎炎的殘有病變(急性,亞急性,膜性,膜性增生性);
2)中期多數腎小球纖維化和玻璃樣變,相應的腎小管萎縮,消失,間質內纖維組織增生,多量的淋巴細胞浸潤。
3)晚期:隨腎小球的纖維化,玻璃樣變和腎小管萎縮消失,間質增生等變化加重。腎小球腎小管的數目減少,纖維組織增多,受壓的腎小管發生梗阻,形成小囊腫。
6.間質性腎炎 間質內發生的以單核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為特征的原發性非化膿性炎癥。
一般無臨床癥狀。多見于小牛,也見于豬、 雞和綿羊。
(一)病因及機理
病因: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感染,中毒,免疫損傷和缺血有關。
機理:病因多經血源性途徑,進入腎間質,開始出現炎性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細胞成分增多,壓迫腎小球和腎小管,腎實質破壞,纖維組織大量增生—“皺縮腎”。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