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的常見病因和臨床特點
(1)常見病因
1)急性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蠕蟲等感染所引起的腸炎、痢疾、霍亂、小兒腹瀉病等。
2)慢性腹瀉:①消化系統疾病:腸道感染(如慢性細菌性痢疾);腸道非感染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腸道腫瘤(如結腸癌)等;②全身性疾病: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③腸功能紊亂:如腸易激綜合征。
(2)臨床特點
1)急性腹瀉:①起病及病程:起病急,常于不潔(或不當)飲食后24小時內發病,病程較短。多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②腹瀉次數及糞便性質:急性感染性腹瀉每天排便可數次甚至十次以上。多呈糊樣或水樣便,少數為膿血便。如阿米巴痢疾呈暗紅色稀果醬樣便,以血為主,血中帶膿,有血腥臭味。細菌性痢疾則以黏液及膿為主,膿中帶血。重癥霍亂、呈白色淘米水樣便,內含有黏液片塊,量大、稀水樣。小兒腸炎時糞便呈綠色稀糊狀。偽膜性腸炎呈大量黃綠色稀汁樣便,并含有膜狀物。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時排出洗肉水樣便。出血壞死性腸炎排出紅豆湯樣便;③腹瀉與腹痛的關系:急性腹瀉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瀉較為明顯。小腸疾病的腹瀉常伴臍周疼痛,便后腹痛緩解不明顯,而結腸疾病則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常可緩解。分泌性腹瀉往往無明顯腹痛。
2)慢性腹瀉:①起病及病程: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多見于慢性感染、非特異性炎癥、吸收不良、腸道腫瘤或腸功能紊亂等;②腹瀉次數及糞便性質:小腸性腹瀉大便2~10次/天,大便量常多、爛或稀薄,可含脂肪,黏液少、臭;結腸性腹瀉大便次數可以更多,大便量少,肉眼可見膿、血及黏液。結腸特別是左半結腸病變多有肉眼膿血便;小腸病變滲出物及血均勻地與糞便混在一起,除非有大量滲出或蠕動過快,一般無肉眼膿血,需顯微鏡檢查發現;單純腸運動功能異常性腹瀉的糞便不帶滲出物和血,如腸易激綜合征,糖尿病、類癌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胃大部切除術、回盲括約肌切除術后、肛門括約肌切除術后、腹腔或盆腔的炎癥時;③腹瀉與腹痛的關系:小腸疾病的腹瀉疼痛常在臍周,便后腹痛緩解不明顯,而結腸疾病則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常可緩解。分泌性腹瀉往往無明顯馥痛;④緩解與加重的因素:禁食后腹瀉停止或顯著減輕見于滲透性腹瀉;禁食后腹瀉仍然持續存在見于分泌性腹瀉;⑤伴隨癥狀和體征:伴發熱者可見于腸結核、腸道惡性淋巴瘤、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等;伴里急后重者見于直腸病變為主者,如直腸炎癥或腫瘤等;伴明顯消瘦者多見于小腸病變為主者,如腸結核及吸收不良綜合征或晚期胃腸道惡性腫瘤;伴皮下出血者見于過敏性紫癜等;伴腹部包塊者見于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克羅恩病等;伴關節痛或腫脹者見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腸結核等。期胃腸道惡性腫瘤;伴皮下出血者見于過敏性紫癜等;伴腹部包塊者見于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克羅恩病等;伴關節痛或腫脹者見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腸結核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