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一、A1型題
1、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F質粒轉移
B、R質粒轉移
C、Col質粒轉移
D、毒力質粒轉移
E、代謝質粒轉移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R質粒轉移是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體內,一種細菌可帶有多種質粒,而一種耐藥質粒(R質粒)又可攜帶多種耐藥性基因群,并可通過接合、轉化、轉導、轉位易位及整合等多種的基因轉移或重組形式,在細菌之間傳播并可導致出現多重耐藥菌株。
2、結合性耐藥質粒的組成部分是
A、RTF(耐藥傳遞因子)與F因子
B、RTF與耐藥(γ)決定因子
C、γ決定因子與gal基因
D、γ決定因子與bi0基因
E、γ決定因子與F因子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接合性耐藥質粒:由耐藥性傳遞因子(RTF)和耐藥決定因子(γ決定因子)兩部分組成:①RTF的實質上是F因子,可編碼性菌毛,并通過接合方式轉移耐藥基因;②γ決定因子,可表達耐藥基因。
3、稱作前噬菌體的是
A、噬菌體基因組片段可整合到細菌染色體中
B、進入宿主菌體內的噬菌體
C、尚未感染細菌的游離噬菌體
D、尚未完成裝配的噬菌體
E、成熟的子代噬菌體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帶有溫和噬菌體(如Mu噬菌體)的溶原性細菌,其噬菌體基因組片段可整合到細菌染色體中(稱作前噬菌體),可使其細菌性狀發生改變(稱作溶原性轉換)。
4、白喉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產生外毒素是因為其基因發生了
A、轉化
B、轉導
C、接合
D、突變
E、溶原性轉換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溶原性轉換指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稱為溶原菌)后,以前噬菌體形式與溶原菌的染色體整合,導致溶原菌的基因型改變及獲得新的遺傳特征。經過溶原性轉換,如白喉棒狀桿菌、產氣莢膜梭菌和肉毒梭菌等,可分別變為產生白喉毒素、α毒素和肉毒毒素的產毒株。
5、細菌的轉導和溶原性轉換的共同特點是
A、不需供體菌
B、不需受體菌
C、需質粒
D、需噬菌體
E、供體菌與受體菌直接接觸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轉導指由噬菌體介導,從供體菌向同種的受體菌轉移遺傳物質(DNA片段),使受體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溶原性轉換指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稱為溶原菌)后,以前噬菌體形式與溶原菌的染色體整合,導致溶原菌的基因型改變及獲得新的遺傳特征。
6、轉化過程中受體菌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方式是
A、胞飲
B、細胞融合
C、直接攝取
D、通過噬菌體
E、通過性菌毛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轉化是指受體菌直接攝取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從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
二、B型題
1、A. F因子
B. R質粒
C. Vi質粒
D. Col質粒
E. r決定因子
<1> 、決定細菌耐藥性的基因是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r決定因子可以表達耐藥基因。
<2> 、毒力質粒是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毒力質粒(Vi 質粒,編碼與該菌致病性有關的毒力因子),如致病性的大腸埃希菌產生的耐熱性腸毒素是由ST質粒編碼的;細菌粘附定植在腸粘膜表面是由K質粒決定的。
<3> 、產生大腸菌素的質粒是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細菌素質粒(編碼各種細菌產生的細菌素);Col 質粒編碼大腸埃希菌產生大腸菌素。
<4> 、決定細菌性別的是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F因子可編碼性菌毛,并通過接合方式轉移耐藥基因。
<5> 、耐藥性質粒是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耐藥質粒(R質粒)與細菌耐藥性的關系是,R質粒轉移是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體中R質粒又可攜帶多種耐藥性基因群,并可通過接合、轉化、轉導、轉位易位及整合等多種的基因轉移或重組形式,在細菌之間傳播并可導致出現多重耐藥菌株。
2、A.染色體
B.質粒
C.毒力島
D.轉座因子
E.前噬菌體
<1> 、整合于宿主菌染色體上,稱為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帶有溫合噬菌體(如Mu噬菌體)的榮圓形細菌,其噬菌體基因組片段可整合到細菌染色體中,(稱為前噬菌體),可使其細菌形狀發生改變(稱為溶原性轉換)。
<2> 、可通過接合方式傳遞的是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結合是指細菌通過結合性質粒街道和性菌毛的中空管狀結構連接溝通,將遺傳物質(如質粒)從供體菌轉入受體菌。
<3> 、攜帶細菌絕大多數遺傳信息,決定細菌基因型的是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細菌的各種遺傳特性主要受到細菌的質核中染色體環狀雙螺旋DNA所控制。
<4> 、能在細菌遺傳物質間自行移動的是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轉座因子(又稱轉位因子)為細菌基因組中可以百變自身位置的獨特DNA片段,它可在染色體、質粒及噬菌體之間轉移,又分為插入序列(IS)和轉座子(Tn)。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