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瘧
《經》謂:溫瘧由冬令感受風寒,伏藏于骨髓之中,至春不發,交夏陽氣大泄,腠理不致,或有所用力,伏邪與汗并出,此邪藏于腎,自內而達于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其氣復入,入則陽虛,陽虛生外寒矣。又謂:先傷于風,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溫瘧之證,先熱后寒,其脈陽浮陰弱,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涼,宜清涼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去淡豉,加麥冬、花粉。如舌苔化為焦黑者,宜清熱保津法治之。嘉言云:治溫瘧,當知壯水以救其陰,恐十數發而陰精盡,盡則真火自焚,頃之死矣。此與香巖論溫病,當刻刻護陰之說,不相悖也。凡有變證,仿春溫、風溫、溫病、溫毒門中之法可也。
或問:溫瘧得之于冬,發之于夏,何不列于溫病之門,或附于熱病之后,今列如斯,其意何也?答曰:就溫字而言,當列于彼,就瘧字而論,當附于此,欲使學者,知諸瘧有先熱后寒,有先寒后熱,有寒多熱少,有寒少熱多,有獨熱不寒之各異也。又問:《金匱》論溫瘧,謂身無寒但熱,今先生論中謂先熱后寒,得毋有違仲景乎?曰:先熱后寒者,遵《內經》之訓也。《金匱》謂無寒但熱,定系傳寫之訛。殊不知但熱無寒,乃癉瘧也,不可不為分辨。
哮喘
1.實證
風寒外襲,證見咳嗽、咯吐稀痰、形寒無汗、頭痛口不渴、脈浮緊、苔薄白;因痰熱者多見咯痰粘膩色黃、咯痰不爽、胸中煩滿、咳引胸痛,或見身熱口渴、大便秘結、脈骨數、苔黃膩。
治法:取手太陰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風寒可酌用灸法;痰熱可兼取足陽明經穴,不宜灸。
處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澤。
風寒加風門;痰熱加豐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虛證
主證:病久肺氣不足,證見氣息短促、語言無力,動則汗出,舌質淡或微紅,脈細數或軟無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腎虛不能納氣,則神疲氣不得續,動則喘息、汗出、肢冷、脈象沉細。
治法:調補肺腎之氣為主。毫針用補法,可酌情用灸。
處方:肺俞、膏肓俞、氣俞、足三里、太淵、太溪。
附注:(1)哮喘伴有支氣管炎者,應在哮喘發作緩解后,積極治療支氣管炎。(2)發作發嚴重或持續不解者,應配合藥物治療。(3)須注意預防。氣候轉冷及時添衣;過敏體質應注意避免接觸致敏原和過敏食物。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