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鑒別
是指腰的一側或兩側疼痛。腰為腎之府,故與腎的關系較密切。感受外邪或內傷均可導致腰痛。
腰部冷痛重著,每遇陰雨,寒冷加劇,活動不利,遇熱痛減,畏寒,四肢欠。,舌淡,苔白膩,脈緊者,是寒濕腰痛。為寒濕阻滯經絡,氣血流行不暢經脈失養所致。
腰痛以酸軟為主, ,伴膝腿無力,勞累加劇者,是腎虛腰痛。偏陽虛者,還可見面色晄白,四肢欠溫,少腹拘急,舌淡,脈沉細,為腎陽虛損,溫煦作用減弱所致。偏陰虛者,還可見心煩失眠,面色潮紅,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紅苔少,脈細數。為腎陰不足,經脈失于滋養所致。
腰髖疼痛,痛處有熱感,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細數者,是濕熱下注之腰痛。為濕熱下注,經脈不利所致。
腰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輕則活動不利,重則難以轉側,多有外傷史,舌暗,脈細者,是瘀血腰痛。為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腰痛位于后側或一側,呈刺痛或鈍痛,伴小便澀痛,尿中時夾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斷,或尿中帶血,排石后痛減,苔薄白,脈弦者,是石淋腰痛。為濕熱蘊結成石,經脈不利所致。
泄瀉與便秘鑒別
泄瀉
泄瀉,又稱“腹瀉”、“下利”。指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則如水樣。當辨清病邪性質,病變部位及寒熱虛實的不同。
腹痛腸鳴,大便清稀,甚則如水樣,伴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苔白或白膩,脈浮數者,是寒濕之泄瀉。寒濕之邪侵襲腸胃,升降失司,傳導失職,故泄瀉。
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如水注,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數者,是濕熱下注之泄瀉。為濕熱下注大腸,傳導失司所致。
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脘腹痞滿,曖腐酸臭,苔垢膩,脈數者,是食滯腹瀉。
為暴飲暴食,食阻腸胃,氣機不利,腸道傳化失司所致。
大便時溏時瀉,谷食不化,反復發作,稍進油膩食物,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食欲不振,食入作脹,神疲乏力,看淡,苔白或白膩,脈虛者,是脾胃虛弱之泄瀉。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腸道傳化失司所致。
腹瀉常于黎明前出現,臍周作痛,腸鳴即瀉,形寒肢冷,喜熱飲,舌淡,苔白,脈沉細,常發生于老年人者,是腎陽虛衰之泄瀉,又稱“五更瀉”。為脾腎陽虛,關門不利,腸道傳化失司所致。
常于精神刺激、情緒緊張時,即發生腹痛腹瀉,平時常有胸脅痞滿,暖氣等,舌淡紅,苔白,脈弦者,是肝氣乘脾之泄瀉,乃肝脾不和之證。為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氣機不調所致。
潮熱,譫語,腹滿脹痛,瀉下黃臭糞水,脈沉實有力,青紅,苔黃膩者,是熱結旁流之腹瀉。腸胃有實熱之邪結聚,氣機不利,腸道傳化失司,故瀉下黃臭糞水。
腸嗚下利,胃脘不舒,惡心嘔吐,發熱,飲食不節,腹痛,苔白膩,脈弦者,是痞證之腹瀉。為寒熱錯雜,中焦氣機升降失司,腸道傳化失職所致。
泄瀉表現為里急后重,伴發熱,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者,是熱毒內蘊之泄瀉。濕熱熱毒內蘊,腸胃氣機升降失司,氣機不利,故泄瀉里急后重。
腹瀉長期不愈,便膿血,色淡,滑脫不禁,四肢欠溫,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沉者,是脾腎陽虛之腹瀉。脾腎陽虛,寒濕內阻,關門不利,傳化失司,故腹瀉呈滑脫不禁。
下利完谷不化,四肢厥冷,惡寒蜷臥,舌淡,苔白,脈微細者,是陽虛陰盛之泄瀉。腎陽虛衰,陰寒之邪內盛,不能蒸騰腐熟水谷,故下利完谷不化。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