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瘧
《經》謂:溫瘧由冬令感受風寒,伏藏于骨髓之中,至春不發,交夏陽氣大泄,腠理不致,或有所用力,伏邪與汗并出,此邪藏于腎,自內而達于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其氣復入,入則陽虛,陽虛生外寒矣。又謂:先傷于風,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溫瘧之證,先熱后寒,其脈陽浮陰弱,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涼,宜清涼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去淡豉,加麥冬、花粉。如舌苔化為焦黑者,宜清熱保津法治之。嘉言云:治溫瘧,當知壯水以救其陰,恐十數發而陰精盡,盡則真火自焚,頃之死矣。此與香巖論溫病,當刻刻護陰之說,不相悖也。凡有變證,仿春溫、風溫、溫病、溫毒門中之法可也。
或問:溫瘧得之于冬,發之于夏,何不列于溫病之門,或附于熱病之后,今列如斯,其意何也?答曰:就溫字而言,當列于彼,就瘧字而論,當附于此,欲使學者,知諸瘧有先熱后寒,有先寒后熱,有寒多熱少,有寒少熱多,有獨熱不寒之各異也。又問:《金匱》論溫瘧,謂身無寒但熱,今先生論中謂先熱后寒,得毋有違仲景乎?曰:先熱后寒者,遵《內經》之訓也。《金匱》謂無寒但熱,定系傳寫之訛。殊不知但熱無寒,乃癉瘧也,不可不為分辨。
脾陽虛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失于溫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過用誤用寒涼藥物,或腎陽虛衰所導致。
主要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由滑。脈沉遲無力。
病機分析:脾陽虛衰,運化失職,故腹脹納少;陽虛則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陽虛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陽虛不溫四末,故形寒肢冷;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至肢體浮腫,滲注于下則婦女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氣虧虛、寒濕內停之癥。
相似證候的辨別:脾陽虛即脾氣虛加上寒象,所以不難與脾氣虛鑒別。但脾陽虛有許多兼證,如可出現腹瀉,或水腫,或白帶清稀。這里均要排除邪實存在才能成立脾陽虛的診斷。這里的邪實主要指濕。
辨證注意點:此證往往亦有著較長的病史,逐步發展而來,再抓住三條:
①脾的病位指征,如胃口、消化能力、肌肉等表現情況;
②陽虛指征;
③排除邪實,主要是濕邪。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