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因
生理性因素
如運動、情緒激動、進食、體位變化、睡眠。吸煙、飲酒或咖啡、冷熱刺激等。
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種功能性或器質性心血管疾病。
(2)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或減退癥、垂體功能減退癥、嗜鉻細胞瘤等。
(3)代謝異常:如發熱、低血糖、惡病質等。
(4)藥物影響:如洋地黃類、擬交感或副交感神經藥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經阻滯劑、抗心律失常藥物、擴張血管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
(5)毒物或藥物中毒:如重金屬(鉛、汞)中毒、食物中毒,烏頭堿中毒等。
(6)電解質紊亂:如低血鉀、高血鉀、低血鎂等。
(7)麻醉、手術或心導管檢查。
(8)物理因素:如電擊、淹溺、冷凍、中暑等。
心律失常發作時的心電圖記錄是確診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據。應包括較長的Ⅱ或V1導聯記錄,根據發作時的心電圖特點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發作間歇期體檢應著重于有無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常規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放射性核素顯影、心血管造影等無創和有創性檢查有助于確診或排除器質性心臟病
痛風早期臨床表現
1.無癥狀期
血清尿酸鹽濃度隨年齡而升高,又有性別差異。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血尿酸持續或波動性增高,從血尿酸增高到癥狀出現時間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只有在發生關節炎時才稱為痛風。
2.急性關節炎是發作期
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好發于下肢關節,以拇趾及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見。初發時為單關節炎癥,反復發作則受累關節增多。痛風的發作表明血尿酸濃度長時期過飽和而導致大量尿酸鹽在組織中沉積。
3.間歇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可自然緩解,不留后遺癥而完全恢復,而后出現無癥狀階段,稱為急性發作間歇期。此后可再發,約60%患者1年內復發,間歇期也有長達10余年者。
4.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期
未經治療或治療不佳的患者,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軟骨、肌腱、滑囊液和軟組織中。痛風石為本期的常見表現,常發生于耳輪、前臂伸側、跖趾、手指、肘部等處。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炎癥反復發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隨著炎癥的反復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嚴重影響關節功能。早期防治高尿酸血癥,病者可無本期的表現。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