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
瘀血,又稱蓄血、惡血、敗血、蝦血。瘀乃血液停積,不能活動之意。所謂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機體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這種病理產物一經形成,就成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存在于體內。故瘀血又是一種繼發性的致病因素。瘀血證則是由瘀血而引起的各種病理變化,臨床上表現出一系列的癥狀和體征。
一般認為,因瘀致病的叫“血瘀”,因病致瘀的叫“瘀血”;先瘀后病者為病因,先病后瘀者為病理。這種區別似無重要的意義,故統稱“瘀血”。
冷瘴的治療
癥狀: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或嘔吐腹瀉,甚則神昏不語,苔白厚膩,脈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濕濁。
方藥:青蒿素合不換金正氣散。
青蒿素的作用及用法已如上述。加味不換金正氣散有芳化濕濁,健脾理氣之效。方中以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燥濕運脾;藿香、半夏、佩蘭、荷葉芳香化濁,降逆止嘔;檳榔、草果理氣除濕;菖蒲豁痰宣竅。神昏譫語合用蘇合香丸芳香開竅。但寒不熱,四肢厥冷,脈弱無力,為陽虛氣脫,加人參、附子、干姜益氣溫陽固脫。
不寐
治法:
調理蹺脈,安神利眠以相應的八脈交會穴、手少陰經即督脈穴為主。
主穴:
印堂、四神聰、安眠、神門、照海、申脈。
配穴:
肝火擾心+行間、俠溪;痰熱內擾+豐隆、內庭;心脾兩虛+心俞、脾俞;心腎不交+心俞、腎俞;心膽氣虛+心俞、膽俞;脾胃不和+公孫、足三里。
方義:
心主神,神門為心經原穴;腦為元神之府,印堂可以調理腦神,兩穴相配可以安神利眠。四神聰、安眠穴鎮靜安神。照海、申脈為八脈交會,分別與陰蹺脈、陽蹺脈相通,陰、陽蹺脈主睡眠,若陽蹺脈功能亢盛則失眠,故補陰瀉陽使陰、陽蹺脈功能協調,不能自愈。
治療各論還有面痛、落枕、腰痛、痹證、眩暈、哮喘、泄瀉、痛經、小兒腦性癱瘓等。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