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孔毒根治法
凡爛孔有惡肉凸起,名曰毒根,往往有用降藥爛去者,乃庸醫之誤也。獨不知弱體豈可增痛。況爛去仍又長出,安可再爛耶。凡遇此證,宜貼平安餅,外以膏藥掩之,一日一易,輕者二、三日,重者六、七日,不癢不痛,毒根自落。貼時日服內托散,俟毒根落后,服保元湯、四物湯收功。
缺血性中風病因
缺血性中風的病因以內因引發者居多,如情志郁怒,心火暴甚,引動內風而發卒中;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痰郁化熱,引動肝風;勞累過度,陰血黯耗,虛陽化風擾動。此外與氣候變化有關。
病理變化為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牌等臟陰陽失調,內生風、痰、濕、火,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儒養,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氣血逆亂,夾痰夾火,橫竄經隧,蒙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系之證。
痹癥主證|治法
1.主證:
(1)風寒濕痹。關節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又可分為以下三型:
行痹:肢體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有時兼有寒熱,舌苔黃膩、脈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稍緩,遇冷則劇,苔白脈弦緊。
著痹:關節酸痛、肌膚麻木、痛有定處,陰雨風冷每可使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2)熱痹。關節酸痛、局部熱腫、痛不可近、關節活動障礙、可涉及單或多個關節,并兼有發熱、口渴、苔黃燥、脈滑數等癥狀。
2.治法:
以循徑與患部穴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行痹、熱痹用毫針瀉法淺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針,如疼痛劇烈的可隔姜灸;著痹針灸并施或兼有溫針和拔罐等法。
3.處方:
肩部: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尺澤。
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
脾部:環跳、居髎、懸鐘。
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癰痹加腎俞、關元;著痹加足三里、商丘;熱痹加大椎、曲池。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