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瀉的治療
證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分析: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時輕時重。脾胃虛弱,運納無權,故多于食后作瀉。泄瀉較久,脾虛不運,精微不布,生化乏源,氣血不足,故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補脾,山藥、蓮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濕,砂仁、桔梗理氣和胃。胃納不振,舌苔膩,加藿香、陳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濕,理氣消食助運;腹脹不舒加木香、枳殼理氣消脹;腹冷舌淡,大便夾不消化物,加干姜以溫中散寒,暖脾助運;久瀉不止,內無積滯者,加肉豆蔻、訶子、石榴皮以固澀止瀉。
手太陽小腸經
1.經脈循行:
起于手小指外側端(少澤),沿手背外側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側后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出于肩關節,繞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脈)向下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食管過膈達胃,屬于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頸部上達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內眥(睛明)、交于足太陽膀胱經。
2.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睪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后緣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頭、項、耳、目、喉咽病、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
關注"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