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衰竭
體循環靜脈淤血的表現為主。
1.癥狀: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呼吸困難、肝區脹痛、少尿等。
2.體征:除原有心臟病體征外,右心衰時若有心室顯著擴大形成功能性三尖瓣關閉不全,可有收縮期雜音;體循環靜脈淤血體征:如頸靜脈怒張和(或)肝-頸靜脈反流征陽性,下垂部位凹陷性水腫;胸水和(或)腹水;肝腫大,有壓痛,晚期可有黃疸、腹水等。
宮頸癌概述
宮頸癌是指發生在宮頸陰道部或移行帶的鱗狀上皮細胞及頸管內膜的柱狀上皮細胞交界處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為婦女所患各種惡性腫瘤之首位,其好發年齡為40~59歲。據世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宮頸癌的發病率有明顯的地理差異,高發區(>30/10萬)如美國的ELpaso拉丁人,哥倫比亞的卡利、巴西的Racife等;中發區(15~30/10萬)有美國的ALameda、巴西的Saoqanlo、羅馬尼亞的Timis、波多黎各等;低發區(15/10萬)如日本的Miyagi、芬蘭、加拿大、以色利等。在我國宮頸癌的高發區從內蒙古、山西、陜西經湖北、湖南到江西,形成一個高發地帶,山區患病率是平原的3倍。由于我國重視婦女保健,大力開展普查普治,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有下降的趨勢。隨著醫療的提高,亦相應提高了早期宮頸癌的根治率。
傳統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早2000年以前中醫經典醫籍《黃帝內經》中已有“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瘰聚”的記載。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方》中所曰:“婦人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無顏色,皮骨相連,月經失度,往來無常,少腹弦急或苦絞痛……令人氣急乏力,腰背痛連脅……”等有關描述,與現代臨床上所見宮頸癌的晚期癥狀頗為相似。在傳統醫學理論指導下,歷代醫家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除藥物內服外,尚有藥物外治,民間單驗方、針灸及食療等方法,充分發揮了傳統醫學其療效穩定,不良反應小,在改善患者體質,提高生命質量所具有的優勢。
宮頸癌在傳統醫學稱謂不一,中醫學屬于“癥瘕”、“五色帶”、“陰瘡”、“虛損”之范疇。蒙醫學稱之為“黑色毒痞”。
關注"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