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系統和針灸治療
中醫將經絡的生理功能統稱為【經氣】,其主要表現在聯系,滋養,調節活動各方面。經絡沿身體特定路線循行,聯系內外組織。病理上,病邪可沿經絡傳變,侵襲身體各部,又或者體內臟腑病變通過經絡反應在體表。醫生可依癥候來分析辨別臟腑經絡受病的深淺。治療上,通過刺灸體表腧穴,疏通經氣,調節臟腑氣血功能,改善失衡狀態,達到防治目的。針灸學內容如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都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
經絡學說是針灸處方的基礎,熟悉經絡循行和交接規律等,對辨經絡、選穴定方非常重要。中醫經絡系統是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五絡脈,以及無數的孫絡和浮絡等組成。其中十二經脈是主干;十二別經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的內行支脈;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在四肢及軀干的外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十二經筋支配筋肉骨骼;體外皮膚按十二經脈分布而有十二皮部。經絡系統對中醫學的重要性就像解剖學、生理學對于現代醫學的重要性。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稱十二正經,左右對稱地分布于身體兩側,是經絡系統主干,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與臟腑直接聯系。十二經脈循一定方向行走,或上行,或下行,并且相互連接以構成一個川流不息,如環無端的氣血流注體系。除了兩經首尾直接相連外,它們還通過脈絡分支更全面地連接。十二經脈有手經、足經、陰經、陽經之分。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走向可總結為:「手之叁陰胸內手;手之叁陽手走頭;足之叁陽頭走足;足之叁陰足內胸」。每條經都經過手或足,有一定的起止點,同時又循行到身體的臟腑及某部位。根據四肢內外、陰陽的對應,表現特定的組合:
表里配合:四肢內外兩側的相對經絡互為表里,在四肢末端相連接。如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里。如此共可分作六組:手足太陰配陽明;手足厥陰配少陽;手足少陰配太陽。這種表里關系加強了臟腑經絡之間的聯系。針灸施術時,據此而有表里經取穴法。
同名配合:同名經在心胸部或頭面部相連接,使手足產生直接的聯系。針灸施術時,選用同名經的腧穴來治療本經疾病,可獲滿意療效。
屬絡配合:十二經脈中,每一條經脈必和一個臟腑相統屬,又必和另一個臟腑相聯絡。這種「屬」一個臟腑而「絡」一個臟腑的關系,必須陰經與陽經配合,陰經屬臟、陽經屬腑。因此每一個經脈的屬絡,也可說明一臟一腑的緊密聯接。
小兒水腫病因病機
小兒水腫的發生,外因為感受風邪、水濕或瘡毒入侵,內因主要是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由于小兒感受風熱、風寒,或患乳蛾、丹痧、瘡瘍病后,加之稟賦不足或素體差異,內、外因相合導致水液代謝異常,水濕潴留發為水腫。。
感受風邪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熱、寒、濕邪,從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經,使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失職,風遏水阻,不能下輸膀胱,風水相搏,流溢肌膚,發為水腫,是為“風水”。
濕熱內侵肌膚患有瘡瘍癤癰、丹痧疹毒,由風毒則內歸于肺,由濕毒則內歸于脾。風濕熱毒外襲肌表,內歸肺脾,肺失通調,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引起水腫。肺脾氣虛肺脾不足,亦是發生水腫的重要因素。蓋肺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之功,且水由氣化,氣行則水行;脾為土臟居中焦,有運化水濕之能,為水之堤防,脾健則水濕自能運化。小兒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若素體不足,肺虛通調失職,氣不化水,脾虛運化失權,土不制水,以致水不歸經而橫溢肌膚,產生水腫。
脾腎陽虛腎為水臟,與膀胱互為表里,為水之下源,主溫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兒素體不足,腎常虛,或水濕內侵,影響脾陽運化,脾虛及腎,命門火衰,無以溫化水濕從膀胱而去,所謂關門不利則聚水發生水腫,是為陰水。
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若水氣內盛,上逆凌心射肺,產生心悸、氣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肝,出現昏迷、抽搐;甚則水毒閉阻,上則頭痛嘔惡、口中氣穢,下則尿少尿閉,以致神昏、驚厥。此三者均為水腫之危重變證,多見于陽水,水毒內閉則也見于陰水后期。
綜上所述,外感風邪,內傳于肺,或瘡毒入侵,內歸肺脾,多見于陽水;若陽水日久,損傷肺脾,則由實轉虛,肺脾氣虛;或稟賦不足,脾腎陽虛,則多見于陰水。不論陽水、陰水,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脾、腎,變證可涉及心肝。其病機可概括為“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
關注"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