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念珠菌病的分型
肺念珠菌病(candidiasis或moniliasis)是由白色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所引起,臨床上有二種類型,也是病程發展中的兩個階段。
一、支氣管炎型
有類似慢性支氣管炎癥狀,咳嗽,咳粘液性痰,有時呈乳白色,多不發熱。X線顯示兩肺中下野紋理增粗。
二、肺炎型
類似急性肺炎、發熱、畏寒,咳白色粘液痰,有腥臭味,亦可呈膠凍狀,有時咯血、氣急。X線顯示支氣管肺炎樣陰影,兩肺中下野有彌漫點狀或小片狀陰影,亦可呈大片肺炎陰影,時有變化起伏,還可有多發性膿腫。少數病例可并發滲出性胸膜炎。
健康人痰中約有10%-20%可以查見念珠菌。診斷肺念珠菌病,要求連續3次以上痰培養有白色念珠菌生長,涂片可以查見菌絲,或經動物接種證明有致病力。在念珠菌敗血癥時,血、尿和胸脊液培養可陽性。
為了排除寄生于咽喉部的念珠菌污染,留痰標本時應先用3%雙氧水含漱數次,不用頭一兩口痰,而取以后痰標本,新鮮送作培養。亦可取支氣管鏡或氣管吸出液送檢。要注意勿使痰液在室溫存放太久,否則亦會有菌絲體生長。
輕癥患者在停止誘發本病原因(如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和體內放置的導管)后,常能自行好轉。重癥則需用兩性霉素B治療,先每日0.1mg/kg溶于5%葡萄糖水中緩慢避光靜滴,每日增加5mg,至每日30-40mg(不超過50mg),維持治療1-3個月,總劑量1-2g.滴流中加用肝素有助于防止血栓性靜脈炎。藥物副反應有腎、肝功能損害,心律不齊,心痛,消化道不適及寒顫、發熱等,應注意觀察。亦可加用氟胞嘧啶,每日口服50mg/kg,1-3個月。副反應有胃腸道不適,藥物熱,骨髓受抑制和肝功能損害,單用時白色念珠菌容易產生耐藥性。氟康唑每日頓服50mg,必要時可增至每日100-200mg,亦可先靜脈滴注,病情穩定后改為口服。酮康唑每日口服0.2-0.4g,偶有肝功能減損,較長期服用者應定期檢查肝功能。咪康唑亦具廣譜抗菌作用,每日600-1200mg分2-3次溶于5%葡萄糖液250ml于1-2小時滴完。療程2-6周或更長。
胸腔積液病因
一、胸膜毛細血管內靜水壓增高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血容量增加、上腔靜脈或奇靜脈受阻,產生胸腔漏出液。
二、胸膜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如胸膜炎癥(結核病、肺炎)、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胸膜腫瘤(癌腫轉移、間皮瘤)、肺梗塞、膈下炎癥(膈下膿腫、急性胰腺炎、阿米巴肝膿腫)等,產生胸腔滲出液。
三、胸膜毛細血管內膠體滲透壓降低
如低蛋白血癥、肝硬化、腎病綜合征、急性腎小球腎炎、粘液性水腫等,產生胸漏出液。
四、壁層胸膜淋巴引流障礙
如癌性淋巴管阻塞、發育性淋巴引流異常,產生胸腔滲出液。
五、損傷等所致胸腔內出血
主動脈瘤破裂、食管破裂、胸導管破裂等,產生血胸、膿胸、乳糜胸。
胸腔積液中滲出性胸膜炎最為多見;中青年病人中,結核病為其常見的病因。中老年胸腔積液(尤其血性胸液)要慎重考慮惡性病變。惡性腫瘤(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向胸膜或縱隔淋巴結轉移,可引起胸腔積液。腫瘤侵犯胸膜,使其表面通透性增加,或是淋巴引流受阻,蛋白不易運出胸膜腔,或伴有阻塞性肺炎及胸膜,均可引起滲出性胸腔積液。偶有胸導管受阻,便形成乳糜胸。當心包受累而產生心包積液,或者上腔靜脈受阻,使血管內靜水壓升高,或是惡性腫瘤所致營養不良低蛋白癥,胸腔積液可為漏出液。
相關推薦: